炒糊饽:一道聪明的美食

家乡区县: 利通区

“糊饽子”是吴忠方言,说的就是西北的一道著名小吃——炒糊饽。具体来说,炒糊饽就是把烙饼切成条状,加以配料制成的一道面食。制作简单,材料丰富,可做主食也可做菜品。如今,这道美食已流行于宁夏各地,然而如果追溯起它的起源,却有着丰富的来历。

从韦州说起

在银川民生花园附近一家名为“三益轩”的老字号店里,炒糊饽是店家的一道“招牌名食”。老板娘姓李,同心人。据她介绍,炒糊饽作为西北小吃,是在上世纪50年代发起于同心韦州的一道家常食品。2001年,她在同心县城开了自己的第一家炒糊饽店,2006年,来到银川发展。

在老板娘的介绍中,她还提到了一个叫买俊三的人——人称“买老大”。她说,炒糊饽之所以在同心兴起和推广,与“买老大”的功劳分不开。当年,正是“买老大”将起源于韦州的这种食品引进到同心县城,并通过饭店经营让它在同心变得家喻户晓。1994年,为了开拓市场,“买老大”来银川开了这里的第一家炒糊饽店,主卖炒糊饽和羊羔肉,与此同时招收了一大批徒弟。老板娘说,现在他们这家店的老板就是“买老大”当年的徒弟之一,而现在店里掌勺的大厨,是老板亲手培养出来的,也算是将“买老大”的手艺流传了下来。

店内掌勺的马师傅说,制作炒糊饽时一定要用精细的面粉,放上碱后“醒”上一会儿,然后擀成薄饼烙至半熟,再切条烹炒。值得一提的是,烹炒时的配料有些讲究。同心的做法是不放西红柿和青椒,这和银川有些餐馆加西红柿、青椒和味精的炒法不太一样。

历史传说众多

如果在网络上进行搜索,关于“糊饽”条目和传说可谓纷繁。有种名为“羊肉糊饽”的陕西小吃,据说就能远溯至元代。这种也有着“糊饽”称谓的食物,相传是元末时期由蒙古人传入而遗留下来的,以油水厚、味道美、价格低廉、经济实惠的特点,被当地居民所喜爱,且被誉为关中四大名吃之一。当然这种糊饽的吃法和宁夏的炒糊饽大不相同,是将羊头炖汤与烙饼泡在一起。两种同为“糊饽”的美食是否有什么“缘分”?如今已无从考证,但“糊饽”历史的久远却是可见一斑。

除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传说,炒糊饽似乎还是一项称得上“聪明”的美食发明。据“三益轩”的马师傅回忆:“听我奶奶说,那时候韦州人自家烙饼,用的是‘锅炕’,饼一不小心就烙糊了,因此叫‘糊饽’。这样的烙饼又糊又硬,不好吃,扔掉怕浪费,聪明的老辈韦州人便想到炒着吃的办法。我也不知道这些是不是真的,但是我们同心民间是有这么一种说法的。”

一碗刚出锅的炒糊饽端了上来,淡黄色的烙饼散发出诱人的气味,尝一口,口感微辣,很有嚼劲。“炒糊饽看似简单,但要做好却很有讲究。我炒的糊饽,纯手工,连水温都是标准的75℃,盛出来一盘子炒糊饽不多不少,这就是特色。”马师傅说。

蘩漪(2015-05-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