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海蜇皮是海蜇的制成品。海蜇属于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海蜇体呈伞盖状,通体呈半透明,白色、青色或微黄色,海蜇伞径可超过45厘米、最大可达1米之巨,伞下8个加厚的(具肩部)腕基部愈合使口消失(代之以吸盘的次生口),下方口腕处有许多棒状和丝状触须,上有密集刺丝囊,能分泌毒液。其作用是在触及小动物时,可释放毒液麻痹,以做食物。海蜇在热带、亚热带及温带沿海都有广泛分布。它是一种大型食用水母,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晋代就已经开始食用。中国从辽东半岛直至广东沿海均有分布,海蜇是中国沿海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
海蜇的身体可分为伞部和腕部。伞体隆起呈半球形,直径为300~500 mm,最大的可达1 m。伞体表面光滑,中胶层发达,厚且硬。生活状态时向上的一面称外伞面(反口面),朝下的一面为内伞面(口面)。体色变化较大,一般是青蓝色,有的是暗红色或黄褐色。伞的下面是根状的口腕,口腕愈合,把原有的口封闭,口腕的下部形成很多小孔,称为吸口,海蜇靠吸口吸食海水中的藻类、原生动物、小型甲壳类等微小生物。海蜇触手上的刺细胞能放射毒液,可御敌捕食,人触之有疼的感觉。
海蜇捕得后用石灰,明矾浸制,再榨去其体中水分,洗净,盐渍。切碎用。
知识介绍
海蛰又名水母、白皮子,犹如一顶降落伞,也像一个白蘑菇。形如蘑菇头的部分就是“海蛰皮”;伞盖下像蘑菇柄一样的口腔与触须便是“海蛰头”。海蛰皮是一层胶质物,营养价值较高,海蛰头稍硬,营养胶质与蛰皮相近。中国是最早食用海蛰的国家,晋代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中就有食用海蛰的记载。今天,海蛰已成宴席上的佳肴。
海蜇属腔肠动物,海蜇呈伞形,在水中漂浮,产于我国沿海各地。夏秋季是捕捞旺季,捕捞后加明矾和盐压榨,除去水分,洗净后再用盐渍。海蜇按产地分,有南蜇、东蜇、北蜇等品种。南蜇以福建、浙江所产最好,个大,浅黄色,水分大、脆嫩。东蜇产于山东烟台、又有沙蜇、棉蜇之分。沙蜇泥沙含于肉内,不易洗掉,牙碜;棉蜇肉厚不脆。北蜇产于天津北塘,色白个小,比较脆嫩,质量较次。海蜇的打捞季节一般是在夏秋季节。
做法指导
1. 食用凉拌海蛰时应适当放些醋,否则会使海蛰“走味”;
2. 有异味者为腐烂变质之品,不可食用;新鲜海蛰不宜食用,因为新鲜的海蛰含水多,皮体较厚,还含有毒素,只有经过食用盐加明矾盐渍3次(俗称三矾),使鲜海蛰脱水3次,才能让毒素随水排尽;
3. 海蛰配木耳,润肠,美肤嫩白,并能降压,长期食用,有益健康;
4. 海蜇在食用前一定要用清水洗净,去掉盐、矾、血里、砂子,再用热水氽一下,然后切丝拌凉菜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