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花园 在故宫外东路宁寿宫西侧。建于清乾隆后期,是乾隆帝兴建太上皇宫宁寿宫时在近旁营建的花园,供他养老休憩。园占地5920平方米。园分5个部分,著名的建筑有古华轩、遂初堂、萃赏楼、竹香馆等。分布错综有致,间以逶迤的山石和曲折回转的游廊,使建筑物与花木山石交互融合,意境谐适,是故宫中著名的园林。
花园内的玉雕
珍妃井 在故宫的外东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对支持变法的光绪帝及其爱妃珍妃怀恨在心。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携光绪逃离京城时,令太监将珍妃推入井内溺死,因称“珍妃井”。
神武门 故宫的北门。原称玄武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清康熙时重修。门楼建在高10余米的城墙上,面阔5间,重檐庑殿顶。上层檐下有华带匾,书满汉文“神武门”,楼下有石护栏围绕。城墙有三券门,中门可启闭,北向券门上部有“故宫博物院”石匾。
太庙* 在东城区天安门东侧。面积13.96万平方米,平面成南北向长方形,正门在南,四周有围墙三重。主要建筑为三进大殿及配殿,前面有琉璃砖门及戟门各一座,两门之间有7座石桥。明清两代为皇家祖庙。殿宇为黄琉璃瓦顶,建筑雄伟壮丽。前殿面阔11间,进深4间,重檐庑殿顶,周围有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四周围石护栏。是北京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太庙以古柏著名,树龄多达数百年。1950年5月1日改名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北京大学红楼* 在东城区沙滩五四大街。1953年前为北京大学校舍之一。建于1916年,1918年8月完工。楼呈工字形,通体用红砖砌筑,故名。1918年初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北大成为北方革命活动中心。“五四”运动中,红楼和它北面的民主广场是爱国活动的主要场所。1918年毛泽东首次来北京时曾在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在一楼东南隅有两间向西的屋子,为李大钊办公的地方,毛泽东也曾在此工作。许多名教授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杨昌济、胡适、马叙伦、马寅初、李四光等都曾在此任教。
皇史宬* 在东城区南池子大街南口东侧。又称表章库。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全为砖石结构,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皇史宬门、正殿、东西配殿、御碑亭等,四周围以朱墙。正殿建在高2米的石台基上,绕以汉白玉护栏,面阔9间,黄琉璃筒瓦庑殿顶,拱券式无梁建筑。殿门5洞,均为两重。室内有高1.2米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上置雕云龙纹镀金铜皮樟木柜152个。山墙上有对开的窗,以使空气对流。其结构具有防火、防潮等特点,是一座艺术性、科学性、实用性三者兼备的重要文物建筑。明清两代除储存各朝的“实录”、“圣训”、“玉牒”之外,还收藏《永乐大典》副本、《大清会典》副本及将军印信等也曾入藏。它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也是研究“金匮石室”的典型建筑。
普度寺 在东城区南池南口东。旧址为元代的太乙神坛,明时是南城的洪庆宫。乾隆四十年(1775年)重修,次年改称今名。大殿建筑宏伟,台基高大,须弥座式,面阔9间,前出厦5间。黄瓦绿剪边殿顶,前厦为绿瓦黄剪边。檐出飞椽共3层,为建筑法式中少见。
雍和宫 在东城区雍和宫大街东侧。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明代内官监太监官房旧址上为世子胤禛(雍正)所建,称禛贝勒府。在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后,改称雍亲王府。胤禛即位后,作为潜邸,一半改为黄教上院,一半为皇帝行宫,后行宫被焚毁,雍正三年(1725年)将上院改名为雍和宫。雍正十三年因停放雍正帝灵柩,从此雍和宫成为清帝供奉祖先的影堂,大部殿宇为喇嘛诵经之所。乾隆九年(1744年)改为喇嘛庙,成为清政府管理全国喇嘛教事务的中心。建筑占地广大,规模宏丽,院落5进。其中法轮殿建筑雄伟。殿内供铜质宗喀巴大师像,像后有五百罗汉山。万福阁为宫内最大建筑,黄瓦歇山顶三层楼阁,高达30余米,阁内有著名的檀香木弥勒站像,高26米(地面上18米)。阁左右并列永康阁和延绥阁,以悬空阁道相通,将三阁联成一体,成为一组宏丽轩昂的建筑群。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喇嘛庙。
国子监* 在东城区国子监街。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明初改北平郡学,永乐二年(1404年)复称国子监。门内的辟雍为国子监全部建筑的中心,与北面的彝伦堂形成院落。
辟雍 在国子监的中心。是清代皇帝来国子监讲学的地方。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建。为重檐黄瓦四角攒尖顶的方殿,坐落在有白石护栏的圆形水池中央。水池四面有4座石桥(圜桥),构成所谓“辟雍泮水”。
孔庙 在东城区国子监街。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元大德六年(1302年)建,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升孔子为大祀,将正殿(大成殿)扩建。正门名先师门,虽历经重修,但其斗拱形式,仍保存元代风格。门内院落3进,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祠,先师门前有嵌琉璃砖影壁一座。院内有碑亭3座,东1西2,两侧还有进士题名碑198块。大成殿为孔庙的正殿,面阔9间,进深5间,四周有石护栏,是祭孔的场所。殿前左右有碑亭11座。院中古柏成林,内有四五百年树龄的除奸柏。殿后有一独立院落,即崇圣祠,为供奉并祭祀孔子先人牌位的地方。
进士题名碑 在孔庙大成门及先师门两侧。分列有元、明、清三代的进士题名碑198块。明清两代先后举行进士考试201科,取中进士共51624人。明永乐十年(1412年)以前的题名碑在南京国学。今碑文因风蚀字迹不清者很多,是研究科举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
除奸柏 在孔庙大成殿前西侧。有四五百年树龄。传说明天启年间(1621-1627),宦官魏忠贤到孔庙,行至树下,被落下的柏枝打中,因谓柏树有知,惩罚奸佞,遂称除奸柏。
地坛 在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路东。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清代屡经重修。地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地祗神的处所,现名地坛公园。
钟楼 在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旧址为元代万宁寺中心阁。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后毁于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高约33米,全部砖石结构。楼内原悬有永乐年间(1403-1424)铸的大铁钟,后改悬有永乐年题款厚约27厘米的铜钟。
鼓楼 在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鼓楼是明清两代向全城击鼓报时之处。现存楼上的一面更鼓,上有刀痕,即为八国联军所砍。
孙中山行馆 在东城区地安门东大街路北。1924年孙中山北上到京直至逝世均在此居住。现居室按其原状布置陈设。该宅原为民国初期外交部总长顾维钧的住宅。为三进院落,四周回廊环绕,花园幽美。孙中山当时住在花园前的正房里,内外套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