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待续

家乡区县: 安徽省肥东县

关于美人坡   《美人坡》编辑札记 建一

第一次粗读《美人坡》我感到这应该算是一部好书,但我同时也有不少犹豫,作者接触了别的人不大愿意接触的主题,题材背景大了些,时间跨度也太长,在文学受到经济规律制约的今天,它的市场价值究竟如何我真的不敢肯定,在我细读第二遍时我渐渐改变了想法,因为有些被感动了,我是个干了几十年的老编辑呀,不会轻易就有这种被激起感情的感觉?原来是我对于小说中一些人物事件生活细节太熟悉了,熟悉就产生亲切了,作者描写的是整个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嬗变,这是个十分重大的题材呀,但他写的并不刻意做作,而且可以说是信手拈来真实再现有的地方甚至写的淋漓尽致,还有一点就是它与目前市场流行的那些即时应景故作姿态轻飘飘的东西不一样,所以我决定推荐这部书做这部书的责任编辑。凭心而论,从刘湘如先生这部书中是可以见到作者有深厚功底的,他在全书中写到有名有姓的人物甚多,但人物个性并没有重复现象,这就是不可否定的成功。这应该是一部知识分子占主体活动的小说,各种人物的故事交往中涉及到哲学历史,诗歌音乐,琴棋书画,情爱知识,中医西医,乃至儒释道学,易经八卦,河图洛书,楹联妙语,历代经典,当代民谣,风水礼俗……等等,可谓是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无所不及,写了那么多并没有一点儿卖弄的感觉,这很不容易。还有重要的就是它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它的人物故事情节一直引人入胜,一切以内在的诗心贯穿,不留一点痕迹,我应该说是喜欢这部小说的,所以我做了责编,我想到我们即便不赚钱甚至赔本也应该出版这样的书。当二审、三审一路顺利通过时,我为自己能够编了这样一部作品而兴奋,也为作者而感到高兴。 2004年1月中国(北京)图书定货会上传来好消息,长篇小说《美人坡》定单一路攀高,我们首印一万册,据我估计,如果封面设计的好一点,这部书在进入市场后首印数目是远远不够的,这一现象令我感到高兴而欣慰,说明我当初的顾虑可能是多余的,这也说明纯文学图书并不一定是完全没有市场的。《美人坡》当然是一部纯文学作品。但它有很好的故事情节。我听说在我们决定出版前它一直在民间以少数人传阅的形式流传,作者创作这部书历经十余年历史,还听说这部书问世以来作者既不愿意炒作又秘不示人所以很难为出版社和读者所知。我在这部书的编辑评语中写了一段话,可能说的太高,但我觉得基本上应该说的是我的心里话。我也听到别的一些评价,认为这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是新世纪出现的不可多得的长篇中的力作。还有的认为这部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物形象鲜明对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追求的人物刻画,表达了较为深刻的社会思想内涵;我的一个朋友最先向我推荐此书时极言此书从人生人性落笔,读后令人掩卷深思,具有很高的历史美学价值,说他反复咏读此书不忍释卷,“文学品味堪称一流价值甚至超过某些名著”……鉴于这些先期的介绍,我有事先的思想概念,并不是说我受到别人的影响,我自己读过以后觉得这部书真的很不错,这也是说我作为一个责编我是高兴的。《美人坡》原来分为上下部,我们从出版成本考虑,出版时合为一部,这样也便于读者阅读。全书计约五十万字,是皖籍作家老象(刘湘如)倾多年心血写成。编辑评语写的是这样一段话:这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性的著作,又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爱情、婚恋经典。作品在20世纪60年代初至新世纪之交的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在道德、爱情、婚恋、命运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纠葛中,展示出20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风云幻变云涌星驰的人生状态。小说历史跨度大,场面壮阔,内容丰富,人物各具特色,在婚恋和社会状态等一些重大问题方面均有全新的展示和探索,有令人拍案叫绝的可赏性和思辩性,展示了极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主义精神和不可多得的历史人文主义精神。小说大体表现:六十年代初一群来自灾害之年死亡乡村的农家孩子,希望通过读书、进城、工作、升迁之路发迹自己的生活命运,经过十年动乱、十年彷徨、二十年改革开放中的人性嬗变,各自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演绎了一幕幕触目惊心耸人听闻的活剧。主人公从少年时代即因个性独特步入坎坷传奇生活,又在传奇生活中屡遭美女情结,从“盗芋风波”、“野草事件”、“红颜被劫”、“难中逢艳”、“狱中遇奇”、“救牛神话”、“美人施计”、“心理强奸”到“首长妇人诱奸”、“首长女儿逼婚”、“首长侄女婚变”……直至美人沦落,风雷骤至,黑幕突现,真相大白,政要翻船……主人公在复杂多变的神奇经历中,与一直纠缠半世纪的“首长”一家人交织着鲜为人知的爱情和仇恨的命运奇缘。爱恨交织、情仇交织、缘份交织,勾心斗角,起落沉浮,组成了作品中凝重、厚实、扑朔迷离的一个个故事场面,使全书显得异彩纷呈,引人入胜。作品中凝练生动的语言,个性活脱的人物形象,环环相扣的人物故事,更使本书的艺术特色显得真实、鲜明、感人肺腑,拥有揪人心魄的艺术魅力。评语写的好当然是为了顺利通过,但我认为也不为过。现在这部书与读者见面了,我也可以问心无愧松一口气了。这部书从构思、起笔到写成历经很多年,所以它又是一代人心路历程的生动写照,作者在成书后感言说年年风情千般史,字字泣血一部书。这很不容易,我为作者感到高兴。(注:原载《文学报》本文作者为长篇小说《美人坡》责任编辑)长篇小说《美人坡》作品研讨会举行昨天下午,皖籍作家刘湘如的新作长篇小说《美人坡》在肥举行了作品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由省文联、安徽市场报等单位联合主办,著名作家鲁彦周、著名文艺评论家苏中、省文联主席陈发仁以及许多作家、文艺理论家、评论家会聚一堂,为这部小说的出版摇旗呐喊,同时也就小说的表现形式、精神内涵等许多方面的问题作了探讨。《美人坡》与其它走红的小说不同,它最初是以传阅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后经出版必行。《美人坡》是刘湘如倾注多年心血写成,上下部计约五万字。在小说内页的内容介绍上写着:这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性的著作,又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爱情、婚恋经典。名家言粹鲁彦周:我与湘如是老朋友,十几年来我对湘如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他的作品。印象中的湘如不声张、不炒作,就是埋头写作,至今已创作800余万字。《美人坡》开篇就写得很大胆,不花哨,从60年代写到世纪未,40年时间,通过人物命运反映时代历史,这样的写法现在不多了。作品没有回避现实,而是直面曾经发生的事。这些年有许多怪现象,写农民的作品不多,其实最艰苦的是他们,最受歧视的也是他们。湘如恰恰抓住了这一点,从农村写起。希望他能够继续坚持自己的现实主义写作道路。白榕:我是花了50个小时听夫人读完了这部45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严肃的小说,也是一部痛苦的小说,有强烈的历史感、沧桑感、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我与湘如相交30年,早就喊他司马湘如,看来是喊对了。小说主人公命运坎坷,但上半部中还是一个人在抵制社会的绳捆锁绑。我们也是知识分子,虽然不是来自农村,同样经历过这些沟沟坎坎。方遒:女人是一面镜子,作品借助女人这面镜子,透视出人性的美、丑。小就主人公还算得上一个穷则独善其身的知识分子,美人们则未能抵制住诱惑,唯钱是贪,唯性是贪,最终走向毁灭。小话对国民人性的思考很敏锐,称其为一部醒世之作也不为过。苏中:我是在任编辑时与湘如相识的,始终认为他是一个多才、多产的作家。《美人坡》回溯历史时直面人生,描写现实也是直面人生。表面写美人,实则具有批判精神,包含了对现代社会不良社会风气的内在批判,当代文化知识应该具有批判精神,这是其可贵之处。《美人坡》成功之处在于写了许多性格不同、姿色不同、风韵不同的女性的特点,文笔甚好,使作品可读性增强。刘湘如:这些年我多写诗歌、散文、而写这部小说是出于一种很朴素的心理,想抒发自己的感受,希望写一部能够反映出对社会、人生认知和感受的作品。书中人物一直活在我心中,我想把他们写出来。这部书94年就开始写了,但我一直是靠业余时间写作,也没什么压力所以拖的时间很长。本来计划写90万字,分上、中、下三部。写作过程中思路也在不断调整,写了几十万字后,又花了两年时间整理,最终写成上、下两部。对于书名,朋友提过似乎与内容关系不太密切,但我认为还是有意义的。人生就像爬坡,美人也不是指美丽的人,而是指人性的完美。辛方生开始想走于连的道路,成为上层人,但因为性格的不同,转而想包容社会现象,但知识分子的本质最终让他只能妥协。大家提到人称变换的问题,我也反复考虑过。出版社也给了意见,认为以前也有先例,比如鲁迅的《祝福》。后来我干脆想就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人称分写上下部。四问《美人坡》文学作品正因为百花齐放、姿态万千才具有吸引力。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作家乔延凤谈道,最近接了不少电话,对于《美人坡》有很多争论。其实对一部作品有多种评价和认识也是理所当然的。一部引不起大家讨论和争辩兴趣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大白话还是实话研讨会上的一个热点话题就是刘湘如的语言风格。陈发仁戏称刘湘如的父母是资深农民。刘湘如本人也是肥东人,因此他的语言相当简练。李正西认为,《美人坡》的优点就在于“老老实实”,没有平铺直叙。曹为认为这种语言风格白而雅,是安徽乡士文学的丰硕成果。人称“他”变“我” 小说的上半部使用第一人称,而下半部则使用第三人称,这一点也引起了不少争议。苏中认为上、下部叙事人称的转化有点突然。而季宇则认为作品写作手法是根据写作需要而改变的,前半部写农村生活需要客观,所以作者自然而然选择了第三人称。而后半部描写现实生活对主人公的蹂躏压抑,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使用第一称易于宣泄情感。性描写的是与非既写美人,必有爱情。《美人坡》中有一些篇幅的性描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食色性也是句老话,现代作品也有很多涉及,唐先田认为只要是按照审美标准和道德标准来描写爱情和性爱就是可贵的,他肯定了《美人坡》也是以此为标准写作的。而对于可有可无的性描写,作家们则建议不妨少写一些。是挣扎还是逃避小说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知识分子的剖析受到作家们的普遍赞赏。奋斗则困难重重,挣扎则四处碰壁,所以文中的主人公辛方生最终选择了逃避,小说生动的描写和深入的刻画颇能引发人们的共鸣。吴雪认为这体现了小说家的社会责任感。许春樵则形容这是“做人的代价”,失败不是社会、政治、性格哪一部分造成的,而是个人操守与现实的惨烈碰撞。这种矛盾性、分裂性作家描写的非常的成功,也挖掘得很成功。不得不逃,又无处可逃,这种困惑、迷惘是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

关于《美人坡》5 读者是最好的评判 ——长篇小说《美人坡》创作心语

我万万没有想到,我的长篇小说《美人坡》出版之后,在我因身体及其他原因拒绝了在出版地北京召开研讨会的情况下,在很少有全国性媒体介入宣传的情况下,在没有任何炒作方式的情况下,却意外的在读者中产生了轰动效应,这真的要特别感谢互联网了,该书刚出版,新浪等全国性的大网站就把它放在读书版的头条,紧接着就见到读者的各种评论,网上每天都能见到大量读者发来的帖子,我作为该书作者真是异常感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打开了一切的尘蔽,把事物的本真还原给读者和群众,这实在了不起!该书在新华书店脱销后,有的读者甚至从边远省份写信到我单位要我卖书给他们,我虽然没有书卖却很高兴。这些年我常常听到“好酒也怕巷子深”的说法,对于文坛的炒作现象一直不以为然,现在看来人间自有公道在,真正的评判还是在读者之中。正如有的报纸后来在报道中说,我写这部书从构思、起笔到写成历经20多年,20多年中世态人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它又是一代人心路历程的写照。我在后记中写了两句话::年年风情千般史,字字泣血一部书。这是真情实感。我无法忘记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的大动荡,人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坎坷也包括意外的欢悦,大起大落生离死别的事太多了。社会变迁改变了各类人原来该走的生活道路,从而演绎着不同的人生风景。一些人曾在各种轨迹上坚持人生底线的挣扎。另些人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变换着自己的位置,充当各种各样角色,完成或美或丑的表演。

繁华落尽、物是人非(2015-05-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