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社火秧歌

家乡区县: 渭南市蒲城县

秧歌是社火中出现的一种形式,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后兴起,而今蒲城的秧歌以浪漫自由,夸张的形象表演,欢快热烈而富有娱乐性。演员们打扮,有的服装一律,有的则夹杂着民间贪官、乞丐,算命先生、丑婆等,伴着秧歌锣鼓,扭来扭去,尽情发挥自己的表演特长。丑婆婆是最活跃的人物,面妆极为丑,大脚片,老麻子脸,大嘴,耳吊纸炮,手持两个棒槌,一边演出,一边自由出入队中,还说些俏皮引人发笑的话,增添喜欢氛围。合水秧歌的特点是徒手表演,其动作特性和动律可以概括为抻、甩、拧、缠等四个字。

抻,仿佛是在扯皮筋,肩膀欲向上挑时,再用一种内力将动作拉住,形成一种由内到外的柔韧和弹性。

甩,分快慢两节奏,在快节奏动律中,“甩”表现出一种洒脱利落的风格,在慢节奏动律中,表现出黄土地上女性的娇柔。

拧,基本属于“丑婆”的舞蹈动作。表现出一种滑稽和恢谐的神态,是一种“扭”的感觉。

缠、表演时双臂或前或后总是绕在身体上,动作的外部姿态在其内在韵律的推动力下,始终是一个绵延不断,流动转换的过程。动作起伏跌宕,富有弹性。

四种动律相互渗透,相互包容,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统一协调。把黄土地上人民的性格与气质体现在合水秧歌的动作个性中,即内在的柔性,但柔而不弱,柔中有刚。

抗日战争时期,新秧歌运动从延安发起,1947年春节之后,新秧歌很快普及蒲城。特别是晋王村民,扭起秧歌送郎参军支前线的浩大声势,一时轰动全县。蒲城秧歌是百姓的文艺活动,节目是新内容,反映的是斗争和劳动的主题,所以人们称秧歌是“斗争秧歌”,“翻声秧歌”。封建的糟粕被涤荡,调情的舞姿被剔除,打伞领头变成了铁锤镰刀领头,全队变成了扬眉吐气、意气奋发的工农兵形象。解放后,蒲城秧歌更加普及开展。每遇节假日、集庆日或春节社火中,秧歌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观众。在社区文化、集镇文化、节日文化活动中,均少不了秧歌这一艺术之花。

辛倩(2015-05-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