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又称凤城,是由于清远的地图像一只凤凰。凤城之名还源自一传说:在清远市工人文化宫附近的一棵高大梧桐树上栖息了一窝凤凰,树下住一青年,名张易,靠泛舟为生。有一年,北江洪水泛滥,俗语云:“南雄落水洒湿石,去到韶关涨三尺,落到英德淹半壁,浸到清远佬无地走。”可见洪水之汹猛,一下子清城水淹,张易撑着小艇到处救人,救到梧桐树下,听到凤凰吱吱喳喳,才发现水位快浸到树顶,大凤凰都出去找吃的,小凤凰翅膀还没长齐,眼看水已淹没梧桐树,张易赶紧游去树中心抱起窝里的小凤凰,但张易的脚被树的寄生藤缠住,无法脱身,只好将小凤凰放置艇中,自己却不幸被水淹没,母凤凰飞回来,见此感人一幕,觉得人为救凤凰也肯舍命相救,自己也应当完成年青人救人心愿,就伏在水面,让落水的人踩着它的背逃生,最后因体力不支,也牺牲了,化成清远两条街,所以清远看上去像一只凤凰,而凤凰牺牲的地方,称为起凤里,清城因此得名叫凤城,而广东有两个凤凰,是因另一父凤凰飞回来发现爱妻已逝,伤心不已,带着爱子飞走了,飞了去顺德大良,故而顺德大良也叫凤城。
苏东坡的诗“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的名句大家都很熟,他不仅描绘了那壮丽的山川,把我们带进了那神话般的世界,黄帝的庶子禺阳兄弟顺应天意,开劈了清远峡,拯救了灾民,也为我们探究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开启了大门。原来“凤城”(清远)与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关系是那么密切,“凤城”的纪念意义是那么深远,过去我们宣传不够,重视不够。那应该是我们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凤城”就是“清远”,就是“中宿”。那是远古时期的一则拓殖神话,它与“羊城——广州”的神话如出一辙。洪荒年代,粤北地区引发过一场漫天野火,烧毁了百姓的田园村舍,当时正在南海之滨教习百姓耕织的禺阳兄弟作法驱驶海浪涌向北方,却被一座大山拦住了去路,禺阳兄弟带领陪臣初、武二将,劈山逐浪,引水北江,救灭大火,劈开的峡谷,就是清远峡,又称禺阳峡,峡内并有初武帝子祠。帝子祠附近,还有一阁名“凤凰楼”,乃因后来发了一场大水,一只巨大的母凤为拯救生灵,匐伏在水面上,隆起身驱,牺牲自己,使百姓免于灭顶之灾。如今清城内还有凤头、凤背、凤尾之遗迹,并建有一座凤凰台。这就是“凤城”的来历。
“凤”乃虚拟之神鸟,黄帝的臣子天老见过,他描述曰:“凤之象也,鸿前麐后,燕颌鸡啄,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书曰:龙乘云,凤乘风,故谓之鶠、鶠即燕,燕色玄,濯羽弱水,故称玄鸟,简狄吞玄卵而生商,历史传说有载。龙凤文化早已成为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脉胳。世俗认为,龙是华夏族团的标识,凤是殷商族团的印记,最近有人出了一本书,《蛇鸟天下——远古的地球村》讲的就是这个问题。
因而想到1997年,我国启动了寻找200万年前或更早期人类史迹的“攀登项目”,以挑战非洲的“黑夏娃”论,世俗认为人类起源于东非大裂谷的论断不一定准确。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都不能发祥人类,而远涉于一片蛮荒的地带?据科学考证,地球至今已45亿岁,原大陆是一个完整的版块,后来随海水漂移被海分隔形成七大洲四大洋,现仍在漂移,估计100万年后会变成八大洲五大洋,我们见不到也等不及。科学奇人霍金却急急脚去参与太空之旅的体验,并劝人类二百年内离开地球。地球物理学认为东非大裂谷形成于1200万年前,东非人生活在170万年时段,国外学者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发生晚于埃及、西亚和印度,主要依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从轩辕黄帝开篇,三皇五帝尧舜禹,上下五千年。其实从近年考古发现,以及民间传说、野史证明,中华文明发祥还可往前推移,长江文明比黄河文明早一千多年,河姆渡文化的独木舟出现在六七千前,赤峰的兴隆洼文化距今已八千多年,湖南玉蟾洞还发现了两万年前的人工水稻壳,还有我们珠江文化,秦龙母实际是我们岭南一个庞大的龙族团的首领。事实说明,中华文明在东西南北均有生长点。龙凤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形象代言,其发祥不一定比别国晚,古生物学研究证明,“中龙”是最早下水的爬行动物,大西洋两岸有其化石,我国中科院地理所华仁葵教授用遥感技术拍摄的中华龙图像更为形象。
值得关注的是,清远(中宿)的凤文化与龙文化关系是那么密切,清远峡是黄帝的庶子禺阳兄弟开的,故名“禺阳峡”;兄弟二人,一南一北,又称“二禺峡”。“中宿”之名,因潮上至此,一宿即退;又因官员至此,必留一宿而得名。这个问题黄伟宗教授已说得很清楚,此不恕繁。民间歌云:“潮上飞来,一宿即回”,“飞来潮上,二禺皆响”,更拉近了水文化与炎黄文化的关系。凤凰楼即在轩辕黄帝祠附近,“帝子流风”不但是纪念禺阳兄弟,也体现了龙凤文化合一的理念,这便是清远文化在国家层面下的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具体化,乡邦化,形成爱国爱乡的“凤之恋”。时至今日,整个清远市与“凤”相关的概念除“凤城”外,新城有凤鸣路,中宿老祠堂门楣上有“双凤朝阳”图,洲心有凤凰岗,沙口有凤田,横石塘有凤桥,连南盘石有凤凰寨,连州有凤头岭,凤头村,佛冈石角有凤凰村,阳山有凤山、凤岗、凤塘等,全市“崇凤”观念浓重,是凤图腾崇拜的直接表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形象代言。
中国的玄鸟文化源远流长,《诗经》有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此中之“玄鸟”泛指一切神鸟,在中国无疑就是凤凰,它是中国皇权的象征,“凰”即“皇”,至高至大之意。《史记》载:“殷契、母曰简狄……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这就商朝的始祖。殷商是我国最早有文字的朝代,距今3000多年。我国东南滨海地区都流行过鸟图腾崇拜的遗迹,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文物中,有11件有鸟的图象,其中有一件“双鸟朝阳”的牙雕,我想,我们中宿老祠堂那“双凤朝阳”图取意于此。河姆渡文化距今已7000多年。清远(中宿)文化的悠久历史,龙凤文化合一清晰的脉络,就是一张中华文化古老的名片,其最早的源头应来自周文王时“凤鸣歧山”的祥瑞之兆。查歧山在今陕西宝鸡市,与龙文化的发祥地黄陵遥相守望,与清远(中宿)和禺阳“帝子流风”如出一撤。刷新这名片,不但可以找到清远的龙凤文化根脉,增强认同感,整固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兴奋发拼搏,为中国梦奠定文化基石。
此类追宗思源的趣事特别多,清明节期间,不少地方祭黄陵、祭炎帝、祭尧、舜、禹、祭孔等,都想以此来认同民族的感情。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叶春生有幸受邀前往陕西参加黄陵公祭并研讨会,据悉目前对黄帝的出生地及葬地多有争议,除陕西黄陵外,尚有河南新郑,河北涿鹿、阪泉,山西曲沃,甘肃庆阳等,据统计散落全国的历代帝陵寝共79处,经明朝朱元璋整合后尚存35处,把国家祭典制度化,使国人寻根问祖,表达爱国爱乡的情怀趋于归一。与华夏族团龙图腾信仰相关,东夷族团信仰凤(鸟)图腾,百越地带处处是凤的足迹,著名的潮州凤凰山还是畲族的发祥地,那凤凰三公主的凤凰装至今还是当地姑娘的盛装,还有凤凰楼、凤冠等等,但像清远这么集中散落的圣迹还不多见,这显然是当日东夷族团活动的地带。古代“越”“粤”相通,百越民族分为十一个支系,长干越、西殴越、骆越等,活动地区从江浙、福建、到广东、广西,清远是中心地段,因此打造一个龙凤文化的品牌,整固民族的根脉,突显地方文化的特色,很有必要。如同陕西黄陵文化那样,现已列入国家祭典。擦亮清远凤文的品牌,用以传达中国梦的正能量,正当其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