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广播公司(BBC)近日搜集了一组“世界上最美丽的书店”,并配上相关照片作为说明。10座书店有现代风格的,也有古典风格的,让读者在优美闲适的环境中品味书籍中的广博知识。其中不乏南京市由防空洞改建而来的先锋书店,门口有一尊罗丹的“思考者”雕塑复制品
把防空洞改装成书店这个点子实在是太赞了。如果你是个喜欢的读书的人那么不去先锋书店是满可惜的。在现在纸质出版物那么式微,但纸质阅读带给人的愉悦感和仪式感,是完全不能被取代的。
南京先锋书店创立于1996年,经过18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内知名的民营学术书店,其为读者打造的建筑之元素、宗教之情结、人文之关怀的书店阅读空间,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读者的聚集,使其成为南京重要的文化地标。目前先锋书店有两家直营连锁卖场,经营总面积在5000多平方米,能够提供人文社科类专业图书七万多种,并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合作在先锋五台山店分别设立了江苏唯一的专卖店。南京先锋书店是江苏最大的人文社科专业书店
南京先锋书店是南京人民集体意志创造的结晶,它铸造的不仅是先锋风格的人文品牌,更是南京人民的精神品格和思想品质。
新年伊始,被南京市民评为十二张文化名片之一的先锋书店又传捷报:荣获中国2009“年度最美的书店”奖。这是该店继2006年获得中国民营书业文化贡献奖之后的又一重要奖项。近些年来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而加之电子书对传统书业的挑战,网络书店的强烈冲击,以及来自国有书店的制约,民营书店的生存越来越艰难。处于零售终端的众多小书店,有的已改行卖文具,或搬到学校附近做教辅,有不少正面临关门,有的彻底退出了市场。第三极书局撤出中关村时,有论者甚至认为,这可能是“全体大型实体书店的命运”。在如此不利的环境下,南京先锋书店是怎样成功应对,不仅没有陷入危机,反而越做越好、越做越旺的呢?原来,经营者找到了能够给书店造血的产品———“文化创意产品”。所谓“文化创意产品”,就是那些与图书相关的笔记本,放图书、杂志或报纸用的藤篮,秉烛“夜”读的香烛,咖啡杯、艺术相框、纸质书架、雨伞、个性文化衫、手工玻璃,以及红色经典系列布包等等。总而言之只要是能给书店带来效益的,都“兼容并蓄”。
2成功转型
2008年2月,香港青文书屋的负责人罗志华在整理图书的时候被倒塌下来的书架压死,他的死一度被看作是香港二楼书店,乃至整个民营书店命运的一个缩影。但我们也看到,还有南京的“先锋”、上海的“季风”、深圳的“星光阅读栈”等书店在默默坚守,有的不仅活了下来,还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它们的成功经验,无疑是值得总结、推广的。
说来没什么秘诀,无非就是转型,而转型的关键是要找到能够“下蛋的鸡”,找到有“造血”功能的产品。先锋书店的老板钱小华说:“民营书店要保持个性和品位,必须创新发展思路,创新盈利模式,提升增长空间。”先锋书店为此增加了休闲区,甚至电影放映室,每天为读者放一部电影。上海的季风书店,也增加了咖啡吧等,并经常邀请学者前来讲座。[1]
可能有人会说,这种“什么都做”的书店,还叫书店吗?这种担心,我认为完全不必要。从事书店经营,特别是从事学术类、文史类书店经营的业主,一般都具有相当的文化精神和理想(如上海的严搏非,深圳的晓昱、扫红等),对他们来说,开书店主要是出于一种热爱,而非指望它赚钱,正因为如此是无须担心书店失去文化品位的;需要担心的倒是,如果纯粹只讲理想不要市场,反而容易速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