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即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初八),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祖籍安徽定远。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其父戚景通任漕运官员(今山东省微山县鲁桥镇)戚继光亦出生于此地。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他一生南平倭寇,北卫边疆,身经百战,出生人死,赢得南国讴歌,北疆称颂,全民敬仰,为中华民族建立了巨大功勋。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有多部军事著作及诗作传世,戚继光纪念馆现为福建省爱国教育基地。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
早在《明史》刊行100多年前,和戚继光同时的大思想家李贽就在《续藏书·都官戚公传》中写道:“戚将军景通,字世显,定远人。其先百户祥(戚祥),从军略地战死,世袭登州(今山东蓬莱市)卫指挥佥事。”戚景通是戚继光的父亲,戚祥是戚继光的六世祖。戚祥于元朝末年从山东东牟县(今莱芜县)逃荒到定远昌义乡落户,从此户籍归属定远,后从定远人郭子兴起义,又随朱元璋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累功至百户,最后战死云南。朱元璋追念开国功臣,追封登州为戚氏世袭官地。戚继光之子戚祚国等撰写的《戚少保年谱》云:“戚氏祖籍在山东东牟县(指戚继光六世祖戚祥以前居地)。元朝末年,戚祥迁居定远县昌义乡,参加郭子兴起义后,征战二十余年,阵亡于云南,明朝封其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戚继光生前撰写许多诗文,留下一些题字,从未说自己是山东蓬莱人,倒是有两处题刻明白无误地表明自己籍贯是定远。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十月十五日,当时在北京喜峰口筑城防边的戚继光,曾同部下幕僚、将领游览附近龙潭,亲自写出龙潭序文和诗,最后题款:“万历乙亥十月之望,定远戚继光书。”并刻诗文于石。这块碑完好地保存在北京密云县龙泉寺内,现已作为戚继光“诗碑”景点对外开放。万历十三年(1585)戚继光因病获准弓I退,从广东任所返里,路过皖南休宁县,该县官员吴伯宁、胡立章邀请戚继光和随员登临县境名胜齐云山。游后戚继光题字记游:“定远戚继光同新都汪时元、邵正元、汪道公游此,时万历乙酉八月既望。”县官吴、胡将字刻于峭壁,现仍完好无损。根据《辞源》关于籍贯的定义:“是指祖居和出生地”。据此认为:戚继光六世祖戚祥的祖居应为东牟,而戚继光的祖居非定远县莫属。戚氏世袭官地在蓬莱,面世袭封地在定远,现在定远县永康镇西月芽塘畔还埋有戚继光六世祖戚祥在内的戚家六座祖坟,戚家园林就坐落在定城南门外三里处。鉴此,臧励稣主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赫然记载:“戚继光,字元敬,定远人。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应是准确可信的。
从嘉靖二十三年(1544),戚继光袭父职任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的23年间,戚继光一直在南方率军抗倭。1559年10月,戚继光亲自到金化、义乌一带招募农民和矿工.经过两个多月训练,组成一支3000多人的新军,教以击刺之法、攻守之术,操练成“鸳鸯阵”,这种阵法以12人为一作战单位,长短兵器配合使用,指挥灵活,攻守皆宜,在对倭作战中,百战百胜;威震敌胆。人们统称戚继光的这支队伍为“戚家军”。嘉靖四十年(1561)倭寇两万余人再次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部抗倭,在历时月余的台州战役中,九战九捷,救出被掠男女5000余人,俘获倭寇1000。多人,倭寇战死、淹死、烧死者不下千人,戚继光因功升都指挥使。 戚继光是定远的骄傲。为了弘扬戚继光的爱国注意精神,永远纪念这为民族英雄,感想的人民以极大的热情,与1992年9月29日隆重的举行可民族英雄戚继光塑像铜像揭幕仪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