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六

家乡区县: 河南省滑县

公元1432年,明朝宣宗宣德七年,亦失哈最后一次巡抚奴儿干,袭父职任奴儿干都指挥使的康福,同时赴任。这是明王朝最为隆重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派使臣到黑龙江下游地区进行宣抚,也是亦失哈人生历史最辉煌的篇章。《重建永宁寺记》记载:“七年,上命太监亦失哈同都指挥康福,���官军二千,巨船五十,再至奴儿干。”《明实录》也记载:“遣中官亦失哈等往奴儿干处,令都指挥刘清领兵松花江造船。”吉林阿什哈达摩崖石刻(在船厂近处)记载:“宣德七年二月卅日,刘清造巨船五十”是亦失哈第一次下奴儿干船队的两倍,所率官兵也是两倍— 二千人。五十艘巨船在松花江上一字排开,浩浩荡荡,顺流而东,一座长达数十公里的游动的城市,规模该是何等宏大!更值得注意的是,二千人乘五十艘大船,每艘船乘40人,还要装载朝廷赏赐给奴儿干各部族头领与民众的物品:布帛绸缎、器具、酒和粮食。宣德二年亦失哈第六次下奴儿干时,一次运往“奴儿干官兵三千人。人给行粮七石,总为二万一千石。”(《明宣宗实录》卷31)每艘船上的货物重量不少于60吨,3000吨货物这在将近600年前已是个很大的数字了。这是有史以来,黑龙江丝绸之路最壮观的历史画面。
除了随行官兵吃用,明王朝每次对奴儿干各部族的赏赉是十分丰厚的。这一次到奴儿干特林,见“民皆如故”,“独永宁寺破毁”,亦失哈没有采取任何惩罚措施,“吉列迷毁寺者”感恩戴德,只是对当地民众好生柔远,进行安抚。“特别宽恕,斯民谒者,仍宴以酒,给以布物,愈抚恤。”于是人民老少,踊跃欢忻,咸啧啧之曰:“天朝有仁德之君,乃有贤良之佐,我属无患矣”。
可见亦失哈对毁寺一事处理得当,很成功,提高了明王朝的威望,促进了奴儿干地区的安定,巩固了明王朝对边疆的统治。亦失哈“遂官重造,命工塑佛,不劳而毕。”重新修建的永宁寺“华丽典雅,优胜于先。国人无远近,皆来顿首,谢曰“我等臣服,永无疑矣。”重新刻石立碑,犹用汉、女真、蒙、藏四种文字刻成碑记的《重建永宁寺记》,表明包括奴儿干在内的东北各族人民忠于中原明王朝,且团结一致,共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土木堡”之变后,因明廷国力锐衰,明廷逐渐失去了对奴儿干地区的控制 。
身为黑龙江人的亦失哈,他与同殿为臣、七下西洋的郑和,无愧我国与世界浩瀚历史星空中永远闪耀的明星,在中华历史上,必将永放光芒。

东海逍遥客(2015-05-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