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痴迷的声音---拉魂腔

家乡区县: 徐州市邳州市

    邳州柳琴戏,旧称“拉魂腔”、“轴鼓子”、“小戏子”,形成于明末清初,是徐州地区最具影响的本土剧种,流布于邳州及周边接壤的苏、鲁、豫、皖地区。清乾隆后期,柳琴戏再次吸纳本地区的花鼓、道情、俚曲、民歌的表演、唱腔艺术和其他戏曲的表演形式及唱腔,使柳琴戏日臻成熟。 邳州柳琴戏由早期的唱门子,到多人组合的跑坡班子,20世纪30年代又出现了以家庭为主的大型戏班,排演大型剧目演出。戏班由开始在农村摞地摊或于广场搭台演唱,后逐步走进城里,进剧院演出。1953年2月,徐州地区根据拉魂腔的主奏乐器是柳叶琴,而定名为“柳琴戏”,从此柳琴戏进入繁荣发展时期。
    邳州柳琴戏的唱腔曲调优美动听,表演质朴幽默,声腔缠绵激昂,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女腔腔尾常有上行七度大跳的拉腔,独具听觉魅力,闻之牵魂绕梦,因此观众至今仍昵称柳琴戏为“拉魂腔”。现在邳州民间仍流传着“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的民谣,可见观众对柳琴戏的喜爱。许多剧目脍炙人口,风靡全国,至今久演不衰。
    邳州柳琴戏的唱腔音乐源自民间音调、生产劳动号子等语音的衍化,后又不断吸纳民间曲艺及民间歌舞的音乐元素,通过长期融汇、整合,形成了清丽、秀美、泼辣的演唱艺术风格。邳州自古就是南北文化艺术交融地,受此影响,柳琴戏既有南方音乐的古朴舒雅,又有北方音乐的火爆激越。它的唱腔色彩丰富,结构独特。它的组腔方法既不同于板腔体戏曲,也不同于联曲体戏曲,而是用基本腔、色彩腔、民歌小调三种具有个性色彩的曲调相互穿插、功能互补来组构喜怒哀乐轻重缓急的多种唱段。
邳州柳琴戏的演唱多用本嗓,但在女腔唱“拉腔”时,都使用小嗓(即假声)。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始,一些女演员也开始使用真假嗓结合的唱法,但是,青衣行当的演员仍用本嗓演唱。演员演唱时注重字韵的平仄,却不计尖圆。许多老艺人的唱法讲究“字正腔圆”、“字领腔,腔不裹词”、“气发丹田,胸脑转圆”等不成文的法则。
    由于柳琴戏是从唱地摊起家,逐渐形成饰演传统大戏的,艺人与行当在传承延变中确立了自己的独特性。行当有:大生(老生)、小生、毛腿子(花脸)、武生、老拐(彩旦、丑旦)、奸白脸(白面)、小头(闺门旦)、二头(青衣)、二脚梁子(青衣兼花旦)、老头(老旦)、勾角(丑角,丑角中又分有文丑、武丑、老丑、小丑)等角色行当。

她真的姓刘(2015-05-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