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文化艺术概览

家乡区县: 茂名市电白区

茂名文化艺术概览

高州木偶戏
明朝万历年间从福建传入的布袋戏发展起来,属杖头木偶,质朴粗犷、制作讲究、表演生动、技艺超群,为茂名地区木偶艺术取得最高成就的代表。分小班(单人)、中班(4-5人)、大班(专业剧团)。具有传播知识和娱乐审美的功能,民俗及艺术的研究价值。
茂名剪纸
茂名剪纸艺术活动历史悠久,在纸艺上兼有北南纸艺风格,注重明暗,疏密的对比关系。茂名的剪纸艺术家许煦创作的六米长卷《红楼佳境图》,曾获国家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

高州缅茄雕
明朝嘉靖年间,宠臣太仆正卿高州西岸人李邦直,告老还乡带回皇上赐品缅茄两颗,成功栽育一颗,视为稀世之物。其果实可雕刻图章和花卉动物,是国宾礼物名品。具有实用和审美功能,有艺术、工艺、经济价值。主要创作者苏文光。

高州角雕
源于清代末期,盛于20世纪60年代,从高州传至茂名市、广西北海市。以牛、羊角为原材料,以虾、蟹、鹰为主创对象。代表作品《草虾》1974年参加维也纳世界年度博览会,1983年作为工艺珍品入藏北京博物馆。集观赏性、艺术性于一体,具有较高的艺术、工艺和经济价值。主要创作者苏国华。
高州木刻版画
高州木刻质朴细腻,材料多用“枝松木板”,有单色与套色之分。明朝已有民间艺人刻印纸墨年画,民国初期有作者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解放后逐步推广普及。代表作有《满山红》《竹乡流翠》《添花》《机耕路上》等。具有审美功能和艺术及民俗的研究价值。代表作者有卢西林、张宗俊等。
信宜竹编
始于清代,兴盛于改革开放,遍及信宜市。原单一竹编,现混合竹藤、竹木、竹芒、藤铁、竹铁编织并系列化。因材料天然稳占欧洲、北美市场,近年开拓了日本、澳洲、南非等市场,为信宜一大支柱产业。实用与艺术鉴赏并重,具有艺术、工艺、经济价值。
信宜玉雕
20世纪50年代兴起,80年代后逐渐兴盛。以广东四大名石之一“南玉”为原材料,产品为装饰品和日用品,获多项国家、国际奖。1984年制成3.88米高的世界第一巨塔慈云塔,1997年承制省政府贺香港回归大型玉雕“一帆风顺”。具有实用和审美功能,有较高的艺术、工艺、经济价值。主要工艺师杨献宗、吕雪亮。
高脚狮
汉族。源于明末清初,流传于电白县电城镇,正月、年例及喜庆活动时表演。狮子小巧玲珑,头尾用木杆支撑,由两人操作表演,在持彩球杆人的引领下起舞。是广东狮子舞中的独一形式,具有艺术和民俗的研究价值。主要艺人谢景文、谢景胜、谢李祝。
十八学士
汉族。“十八学士”原名《风云会》,源于唐代,本是唐代宫廷乐曲。唐太宗派李白和藩,朝中十八位学士以礼乐送行,后李白和藩胜利归来不愿在朝廷做官而返瀛州,十八学士又以礼乐送行,后人称为《十八学士》。化州长岐犀湾村祖先在瀛州得以真传,移民化州时带入。流传于化州市犀湾、双牌村。主要用于庆典和交流,具有娱乐和增强凝聚力的功能,对艺术和民俗学的研究作用。
高州山歌
汉族。源起明朝万历年间,遍及高州乡镇。用高州白话(俚语)传唱,七言四句韵文体,以“羽调”613三音组成调式,旋律优美,语言生动活泼。对研究山歌艺术的发展和民俗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艺人杜元龙、黄秉秀、邓槐林。主要整理创作者:杨嘎。
十番锣鼓
汉族。又称锣鼓班,因10人演奏而得名。清朝光绪年间盛行于今茂名市茂南区。锣鼓班的乐器有鼓、锣、钹、喉管、弦乐等。演奏的曲牌有十三支、贺寿、太逆子、封相等。逢春节、元宵和庆典活动游行演奏。具有娱乐的功能和民俗学的研究作用。
春牛舞
汉族。源于明代,盛行于晚清,流传于信宜西北地区。春节、元宵期间表演,表达问候和祝福。4-5人表演,其中2人扮春牛。内容有养牛耕作、处事做人等。具有传播知识和教育的功能及民俗和民间艺术的研究作用。

跳禾楼
汉族。为纪念歌仙“刘三妹”而表演,用稻草搭楼起舞而得名。源于清初,流传于化州那务、播扬等地。夏播结束后表演,反映仙、人共同战胜灾难保丰收,追求纯真爱情的良好愿望。具有传播知识和娱乐审美的功能,有研究民俗文化的作用。

跳花棚
汉族。傩舞的一种。明朝末期由姚氏七世祖(姚姓第七代)从福建福州府蒲昌县珠机巷大井头村迁居化州时传入。流传于化州石湾街道办事处中火嶂村委会长尾公村。表演有固定“科本”,表现农事耕耘及祈求驱邪求安等。表现了当地人的信仰和崇拜,具有传播知识和娱乐的功能,研究社会生产、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的作用。主要艺人姚茂泰。
龙狮舞
狮子舞于明末崇祯年间开始流传,普及茂名全市。龙舞主要流传于电白县树仔镇、电城镇和高州的东岸镇。电白树仔镇登楼村习艺者300多人,狮桩高3.2米,为全省之最。具有娱乐审美功能和艺术及民俗的研究价值。
鳌鱼舞
汉族。源于明末清初,流传于电白县电城镇、树仔镇。一般在春节期间挨家逐户表演。鳌鱼由成年男性擎舞,鱼虾由男童戴舞,蚌由女童舞之。表现鳌鱼带领鱼群游戏、觅食及与海怪作战的情景,表示奋发操胜之意。具有教育和娱乐的功能,有艺术和民俗的研究价值。主要艺人谢景文、谢景胜、谢李祝。
单人木偶戏
俗称“傀仔戏”,据说源于四川的扁担木偶和福建省闽南漳海一带的傀儡戏,至今已400多年历史,遍及茂名乡镇。表演者操作木偶外,还要吹、拉、弹唱。一担衣箱容全套道具,一张方桌即舞台。具有传播知识、娱乐审美的功能和民俗及艺术的研究价值。
采茶戏
由采茶舞演变而成。明代嘉靖年间由江西等地移民传入,流传于信宜茶山、洪冠、怀乡、朱砂、安莪、径口镇和高州潭头、荷花、石板镇。在劳动间隙娱乐和春节拜年祝贺,表现采茶、制茶的过程,表演谐趣。具有娱乐性和知识性,民俗及艺术的研究价值。

嗨子戏
茂名全境均有流传,以潢川、固始等县最具代表性,又称"花篮戏"等。潢川嗨子戏是由潢川民间原始歌舞小戏"地灯"演变发展而成,演唱使用方言俚语,具有"唱、帮、打"三者结合的特点。
化州粤剧
俗称“大戏”,为化州传统的剧种,历来城、乡人民所喜爱。清代中叶开始传入本市。清末和民国,市区及南安、杨梅、南盛等大圩镇都组建有业余或职业粤剧班,每于民间节日、庆典活动或农闲进演出。除本地粤剧班上演外,城、乡还不时集资聘请省、港的专业粤剧名班到来演出。当省港粤剧名班上演时,往往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赶来观看。其时演粤剧名班在广场搭戏楼公演,分日戏和夜戏,日戏约从下午2时演至晚上8时,夜戏人晚上8时演至第二天黎明。除官绅、富户在戏楼前广场两旁搭“子楼”坐着看戏外,众多观众均是站着观看。演出多为传统的剧目。如《六月飞霜》(窦娥冤)、《白蛇传》、《陈世美不认妻》等。
化州话剧
化州市话剧兴起于民国8年(1919)“五四”运动之后。其时,县城学校多有师生演出话剧,民众称之为“文明戏”。民国27年,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本市话剧日趋兴盛。其时学校师生纷纷组织话剧团或宣传队排练演出话剧。每当各圩镇的圩期,不时有学生街头演出队及广东省第十一游击队区属下的乡村工作团,演出以哥哥歌颂抗日将士英勇杀敌、揭露控诉日本侵略军暴行为内容的短剧、活报剧,其中较为活跃的剧团有街头演出队,职业中学话剧团、县立第一中学话剧团、县立第二中学演出队、醒民剧团、驻军高钦师管区第四补充团剧团等,上演话剧剧目有《松花江上》、《台儿庄》、《游击队母亲》《八百壮士》、《夜之歌》、《放下你的鞭子》、《牛头岭》、《抗日保家》等。学生街头演出队、职中话剧团巡演期间,兼募捐大衣、粮食、散发宣传资料,慰劳抗战将士。民国30年5月,七区专员张炎发起在县立第一中学运动场子举行了为期7天的“抗日救国宣传周”,白天举行体育运动比赛,晚上组织演出《黄河大合唱》、《打回老家去》、《雷雨》、《放下你的鞭子》等节目,对鼓舞民众抗日起到积极作用.
信宜十八飘色
每逢元宵佳节或重大喜庆活动,在广东茂名信宜市镇隆镇大街小巷,都会举行飘色巡游,吸引了四邻八乡村民前来观看,就连旅居海外乡亲也回乡一睹为快。
飘色是中国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所谓飘色,是由三至四人推着一张长约二米、宽约一米,高约零点八米的色台,色台上凌空飘起造型各异的人物或动物,仅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犹如腾云驾雾般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样巧夺天工的画面令人称奇叹服。信宜镇隆独有的十八人大型高难度飘色,以其飘体庞大、气势磅礴和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被中国民俗专家赞誉为中国民间民俗艺术一绝。
粤龙乐苑
粤龙乐苑是茂名一个集演唱、演奏粤曲、广东音乐、曲谱制作录音的空间,是爱好者学习交流的平台,近年来在省市各类比赛中取得骄人成绩,一批演员和乐队活跃在曲坛上为观众所喜爱。
双凤舞
汉族。源于明末清初,流传于电白县电城镇。春节前后表演。由一对凤凰带领一群鸟起舞。凤凰由成年男性扮演,群鸟由童子扮演,表现人们祈望风调雨顺和向往追求美好生活,具有娱乐审美功能和民俗研究价值。主要艺人谢景文、谢景胜、谢李祝。

Yang李济(2015-05-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