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仁者之君还是残暴之王(下)

家乡区县: 睢县

     襄公被人所知,并不是因为他是“春秋五霸”之一,而是因为他在同敌人作战时高举“仁义”的大旗,为此,毛泽东专门评价为:“蠢猪式的仁义”。但是举“任义”之旗的宋襄公,如何还有暴躁残暴、杀戮的另一面呢?

四、会盟

    宋襄公不甘心失败,第二年又“欲合诸侯”。鲁人臧文种闻讯后,指出:“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左传·僖公二十年》。)意思是说,顺从众望,霸业或可成功;如一意孤行,强迫他人顺从自己欲望,则很难成功。一语道破了宋襄公利令智昏、违背众望之所为。

     公元前639年(楚成王三十三年,宋襄公十二年),宋襄公果真发起鹿上(宋地,今安徽阜阳南)之盟。发出公告,邀请楚成王、陈穆公、蔡庄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在盂(今河南睢县)召开诸侯会议,同时约定任何人都不准带兵车,因为这是“衣裳之会”——和平的大议,友好的大会,团结的大会。消息传出,作为诸侯会盟的地点的盂城,一时间尘土飞扬,十分繁忙。

     目夷知道后,竭力反对:我们是个小国,争霸是没有好果子吃的。襄公自信地说:“我查阅了齐桓公九合诸侯的资料,发现了一个真理,就是谁发起会议,谁就会当霸主。”目夷见劝阻无效,只好退而求其次说:“楚国兵力强盛而又诡计多端,不讲什么仁义道德,所以要带些兵马以防不测。”襄公说:“做人应该以诚信为本,我怎么能自毁约定呢?”目夷说:“国君为了守信不乘兵车,那就由我带领百辆战车,在会盟场地附近埋伏,以防万一。”宋襄公连连摇头,为防止目夷秘密带兵前往,宋襄公还让目夷跟随自己寸步不离。

     会盟当天,迫不及待的想被尊为盟主的宋襄公坐着华丽的马拉大车,带着大笔如椽的史官,亲自担任使团团长,心满志得地去盂城主持会议。楚、陈、蔡、许、曹、郑等国国君也相继到达。襄公亲自安排好与会嘉宾的住宿饮食。六国国君对襄公热情周到的服务感到十分满意。负责接待的官员向襄公报告,各国代表没有乘兵车来的;楚国使团虽然人数众多,但所用车辆也都是普通车辆。襄公洋洋自得,大步登上盟坛说:“我们会合于此,是仿效齐桓公的做法,订立盟约,停止相互间的战争,共同协助我大周王室,以定天下太平。”这时,楚成王站起来,带着挑衅的语气对着他高喊:“你说得很好,但不知这盟主谁来担任?”襄公说:“这事好办,有功的论功,无功的论爵,这里谁爵位高就让谁当盟主吧。”话音刚落,楚成王便说:“宋国虽说是公爵,但我楚国早就称王,所以盟主的交椅自然该我来坐。”宋襄公大怒:“我的公爵是天子封的,普天之下谁不承认?不像某些人,那个王是自己封的,有什么资格做盟主?”楚成王把手一挥,楚国将士立即脱去礼服,露出盔甲,个个手持兵器。不出目夷所料,楚国是有备而来。《史记·楚世家》清楚地记载了楚成王接到宋襄公请贴后的反映:“召我?我将好往袭辱之!”宋襄公惊慌失措,仍据理力争,楚国士兵蜂拥而上,把宋襄公抓了起来。

      随后,趾高气扬的楚成王率领大队人马,押着宋襄公浩浩荡荡地往宋国首府开将过来,想以宋襄公作人质向宋国换取更多的利益。从盂城逃回首府的目夷,组织军民进行殊死抵抗,楚军攻城没有成功。

      愤怒的楚成王本想杀了宋襄公,但是襄公有一定的美誉度,杀了他会落得个杀贤的恶名,会给中原诸侯留下恶柄,对称霸大业不利呀。但碍于面子也不能直接放人,正在不知所措的情况下,谋士献计:“此次会盟鲁僖公没有出席,他向来以礼仪之国而瞧不起我们楚国,不如请他定夺,送他个顺水人情,他肯定不会置宋襄公于不顾。”几个月后,楚成王邀请鲁、陈、蔡、许、郑、曹六国在亳地会盟商讨此事。鲁僖公最终同意楚成王做盟主,宋襄公被当众释放。

五、仁者

     刑满释放的宋襄公回到国内,越想越不爽,大骂楚国是天下最不讲信义的小人,整天嚷嚷着非要报仇不可。

    宋襄公十三年(前638年)三月,郑文公前往楚国进行国事访问,并朝见楚王。宋襄公知道后,恨得咬牙切齿:楚国刚羞辱了我,你郑国就去献媚于楚,这不明摆着不把我放在眼里!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年夏天,宋襄公倾国之兵,带着卫、许、滕三个国君,亲自率领四国联合部队兴师问罪,讨伐郑国。楚国因郑国拜访自己而遭到攻击,当然不能坐视不管。

      楚成王没有直接去救郑国,却统领大队人马直接杀向宋国首府。宋襄公这下慌了手脚,顾不上攻打郑国,带领宋军星夜撤退。

     十月底,宋军赶到泓水岸边(今河南柘城境),安营扎寨,阻截楚军。待宋军在泓水岸边扎好营盘,探子来报:楚军正朝这面飞奔而来,马上达到泓水。

     襄公命人制大旗一面,亲书“仁义”二字,决定与楚国一决雌雄。这不正是自己等待已久,证明自己,一战而为天下知的良机吗?大司马公孙固劝道:“楚军到此只是为救郑国,咱们已经从郑国撤军,不如与楚国讲和算了。”宋襄公哪里肯听:“楚国虽然人强马壮,可缺乏仁义;我们虽然兵力单薄,却是仁义之师。不义之兵怎能胜过仁义之师呢?如果上天不嫌弃我,说不定还可以复兴我殷商祖业呢。”

      十一月初一,楚军到达泓水对岸,布阵完毕。楚军见宋军人少,更不把宋军放在眼里,主动渡河进攻。陪同作战的目夷观察到情况后,马上对襄公说:“楚军大队人马尚未全部渡过泓水,鉴于敌众我寡,我们乘机发起攻击吧。”襄公望着正在渡河的楚军,说:“不行,这样乘人之危,不是君子所为。”过了不久,楚军渡河完毕,正在乱哄哄的排兵布阵,目夷又劝襄公:“赶紧乘楚军尚未列好队列之际发起攻击吧。”襄公是说:“不行,这样浑水摸鱼,也不是先贤所为。”正说话间,身经百战的楚军已经排好阵势,决堤洪水一样冲杀过来。宋襄公说:“这下可以公平痛快地一决雌雄了!”

     双方厮杀,天昏地暗,襄公眼看自己的军队溃败下来,决定撤兵。不料一只利箭射斜穿襄公大腿。幸亏目夷死命保护,襄公才顺利地逃出了战场。宋军大败,甲士十丧八九,中央卫戍部队更是伤亡殆尽。

     宋襄公逃回宋都,首府群众情绪高涨,指责宋襄公不会打仗,丧师辱国;战死者的亲属更是在宫廷外面嚎啕大哭。襄公依然振振有词地说:“君子在战场上,不伤害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老人,不把敌人逼进绝境。如今虽然惨败,但我们没有攻击过没做好战斗准备的敌军,这不正是我仁义君子风度吗?”

     宋襄公十四年(公元前637年)五月,襄公伤口并发感染,伤势恶化,不治而亡,葬于盂(今睢县北湖湖心岛)。

      襄公为何葬于此地,当地人的说法是:可能与他母亲桓公夫人的遭遇有关。桓公夫人是卫国(今濮阳一带)人,生下兹父(宋襄公)后被丈夫宋桓公遗弃,返回卫国,曾作《河广》一诗怀念宋国。宋襄公即位后,限于礼制,母子难以重逢。宋襄公以“仁孝”治天下,于是在宋国西部距卫国较近的地方,堆一假山,思念母亲时就登台遥寄思念之情,名曰“望母台”。再有,孟地也是他梦想未尽的地方。

      宋襄公临终前,曾礼貌热情的、高规格的接待了流亡中的晋国公子重耳。宋襄公认定,重耳在未来一段时间必将成为极有潜力的绩优股,于是把八十匹骏马作为礼物送给重耳,并且嘱咐太子:“楚国是我们的仇人,重耳以后一定能成就霸业,有困难的时候可以向他求援。”果不其然,公元前633年楚国挟持郑、陈等国军队围攻宋国都城,宋国向晋告急。因为宋襄公曾有恩于晋文公,晋文公火速救援,大败楚国,算是替宋国报了泓水之仇。

六、尾声

      泓水之战,宋国从此一蹶不振,宋襄公的霸主事业随之灰飞烟灭。南方楚国的势力进一步向中原扩展,数年之内,除了尚处在政局动荡期的齐国、偏处西陲的秦国、地处北疆的晋国以外,楚国相继控制了黄河流域几乎全部中小诸侯国。春秋争霸战争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泓水之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这场战争使“军礼”失去了约束力,诡诈成了战争甚至生活的基本原则。其实,在《孙子兵法》诞生前的时代,“正而不诈”、“成列而鼓”是夏商以来主要的作战规则。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的所作所为,并非他本人心血来潮,而是他努力保持君子尊严的举动,是在恪守规则信条。宋襄公时代的“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就像今天的“禁止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禁止使用地雷,禁止屠杀战俘、平民”一样是公认的原则。虽然也有人去破坏原则,但坚持原则绝对不是可耻的事情。但是,在春秋乱世中,宋襄公不切实际地空谈君子风度,为守迂腐的信条,使自己在政治军事斗争中处处被动,并且把仁义滥用在敌国甚至是敌军身上,以至数次受辱,这也是他一生悲剧的根源。

      宋襄公称霸失败,主要是不具备称霸的条件:宋国综合国力太弱,军队战斗力不强,宋襄公本人也不懂军事,更不会搞外交;而且,披着“仁义”外衣的宋襄公却有着残暴凶残的一面,这也是其“仁”不服众的一个原因吧。

      不过泓水之战还是给世人留下了一种堂堂正正的君子风范,而且从此之后,这种风范随之散失中原。因此,后人这样评价襄公:“争霸襄公今何在,黄叶纷飞望母台。仁义之师成笑柄,至今睢水有人哀。”

小静静09(2015-05-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