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万载的历史名人

家乡区县: 江西省万载县

张翼翔(1914.5~1990.4),1914年5月生于高城谷源。父张燕光,母陈世英。张翼翔幼年丧父,母亲改嫁至本村邹凌基,后移居浏阳。六十年代继父和母亲又回归万载。他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8岁给地主放牛。1927年,张翼翔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1928年11月在浏阳三区做党的秘密交通工作。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浏阳纵队游击队交通员。1929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三军团班长、排长、连长、副营长、营长,红六军团十七师营长、师司令部参谋、团参谋等职。在第一次攻打长沙作战中负伤。后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1月入抗日大学学习,次年2月结业,奉命赴淮南新四军第四支队工作,历任团司令部参谋、教导队队长、大队长、特务营营长、副团长、团长、新四军第二师六旅副旅长、五旅副旅长兼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参加了淮南地区历次反“扫荡”和反顽作战,率部巧克定远县城,建立淮南地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在高塘铺、仙踪镇、界牌集等战斗中指挥灵活,处理果断,屡建战功;在新张家战斗中,巧设伏兵,指挥第六旅十六团歼灭顽军1个加强营,荣获新四军第二师授予的“铁锤子团”光荣称号。在1941年夏西杨塘集战斗中,胸部被打伤,血流不止,躺在担架上坚持指挥,直到赢得战斗胜利,对开辟、巩固和发展淮南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1945年3月,调任苏浙军区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兼第一旅旅长,参与指挥了浙东地区春夏季攻势作战,为缩小沦陷区,扩大浙东解放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张翼翔调任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3旅旅长,1946年1月,他率部参加北上讨顽作战,并和兄弟部队一起迫使大批敌军缴械投降。6月,在收复泰安的战斗中,他率部勇猛突击,迅速破城,歼敌一个多旅,被誉为山东野战军攻坚战中一个成功范例。11月,张翼翔任纵队参谋长,先后参加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沙土集、豫东诸战役和进军豫皖苏边区、破击陇海路的作战。1948年9月,他担任纵队副司令兼参谋长,在著名的淮海决战中,坚决执行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作战方针,指挥所部奋战66天,相继取得窑湾、水口、芒碭山等战斗的胜利,歼敌4万余人。随后,参加渡江、上海等战役,出色完成了任务,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10月,张翼翔任第20军军长,次年11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军长兼政治委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指挥所部参加了第二、第五次战役,与兄弟部队并肩作战,取得了长津湖地区反击战、县里地区围歼战的胜利,随后在华川地区顽强阻击敌人3天3夜,对稳定东线战局起了重要作用。两次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53年7月任华东军区副参谋长。1955年9月,入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1957年10月,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参与指挥了炮击金门作战。1963年12月,任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副部长,奔走于大江南北,边疆塞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积极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协调组织全军大比武,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指导练兵运动健康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张翼翔曾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多次受到批斗,肋骨被打断,健康受到严重损害,但他始终坚守工作岗位,并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1968年3月,负责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6月,兼任铁道兵司令员、党委第一书记。翌年5月任第二炮兵司令员、党委第一书记,参与组织指挥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工作。为我国的核技术、航天技术的发展,为铁道兵和第二炮兵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周总理和叶剑英元帅的高度评价。

1975年4月,任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大军区正职),负责常务工作。参与领导了军事科学院编写和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共同条令、战斗条令等并取得多项重大成果。1987年6月离职休养。张翼翔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九、十、十一、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4月5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风雪飘飘(2015-05-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