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市博物馆

家乡区县: 泰州市姜堰区

姜堰市博物馆是一座综合类博物馆,隶属于姜堰市文化局。2000年5月由原姜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改为姜堰市博物馆。正式开馆时间为2000年5月。该馆位于姜堰市南大街219号曲江楼内,曲江楼占地826平方米,是一座上下两层,前后两进走马回廊式徽派风格建筑。  

姜堰市博物馆始建于1840年前后,为姜堰凌氏开设的曲江旅馆。民国初年由姜堰丁氏接手开设新交通旅馆、咏亭茶馆。以其位于通扬河拐湾处,故名曲江楼。1940年夏秋,新四军东进抗日,9月13日解放苏中重镇姜堰,9月14日至30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进驻曲江楼,总指挥兼政委陈毅下榻于楼上。1986年,在江苏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姜堰市人民政府对曲江楼进行了原址整修。前楼檐下新悬早年任中共泰县县委书记彭冲题书“曲江楼”匾额一方。现为文物保护单位(县市级),江苏省,泰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4月,姜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搬进曲江楼办公。历任文管办主任为刘兆刚、王正奎(副主任主持工作);历任馆长为王正奎(副馆长主持工作)、窦亚平、王正奎。该馆的主要活动为收藏、研究、展示当地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宣传和普及文物知识。

   姜堰市博物馆共有三块长期陈列(主要侧重于革命史料的陈列展示):一是西楼上陈列新四军东进抗日前后的相关史料和部分文物;二是东楼上为“八县军民代表会会址”和陈毅总指挥卧室;三是东楼下陈列姜堰人民从1926年至1948年革命斗争史料。主要以图片文字彩喷成展板,同时展柜陈列文物的形式进行展示。陈列室总面积有285.81平方米,共展出藏品101件套(重要展品,有特色的展品见附图片二)。该馆的三块陈列既是基本陈列也是专题陈列。

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文化古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最古老历史文物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的祖先留下了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大量有形文化遗产,如古遗址、墓葬、建筑、典籍、器物、园林、文学、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以及大量无形文化遗产,如风土人情、节日庆典,民俗礼仪、乡规民约、传统技艺等民俗文化,民谣、谚语、酒令、号子等民间口头文学,牧歌、秧歌、船歌、山歌、儿歌、戏曲、曲艺、杂技等表演艺术等等。在中国文物宝库中,融会聚合着56个民族的智慧结晶,吸收了世界众多地区的文明精粹。这是一份极其宝贵的财富,它们不仅是中国的瑰宝,而且也是全人类最宝贵的遗产。 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向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根据大批文物正面临自然或人为毁坏的现实情况以及文物不可再生这一特性,国家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工作方针。中国文物的显著特点是年代久、数量多。许多文物历经几百年、上千年,抵御自然侵蚀的能力大大降低,如果不抢救,极有可能毁于一旦。面对数量极多、亟待保护的文物,需要区分轻重缓急,把有限的人力、物力首先投入抢救那些濒临毁损的孤品、珍品上去。

考古发掘是文物研究、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手段。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考古发掘必须以安全保护为前提,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特别要加强古代城市和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利用文物是保护文物的目的,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为了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国家又进一步提出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作为新时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关系,文物保护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系,文物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

有效保护,就是要落实文物保护的责任,强调文物保护首先是国家的责任,要求各级政府把文物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领导责任制;同时强调社会保护义务,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各类社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护文物的积极性。合理利用,就是在充分肯定文物所拥有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的基础上,发挥其文化教育作用、借鉴作用和科学研究作用,把文物利用作为一项优势资源进行开发,在文物的境内流通中注重发现、收购珍贵文物。

中国对文物实行分级保护,对于可移动文物,按照文物价值分为三级,进行科学保管与收藏。对于不可移动文物,则采取命名文物保护单位的办法。分级保护制度,将国家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明确地分解到中央和地方的各级政府,使各种文物得到有效保护。

利用文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文物合理利用的重要内容,也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方面。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博物馆总数为1384座,加上其他部门和民间兴办的特色博物馆,全国各类博物馆已达2000余座,博物馆藏品超过2000余万件,年举办展览达8000余个,对于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lsllp

代言家乡:http://www.wutongzi.com/kan/jiangsu/jiangyan.html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plsl66

 

如梦lsl(2014-05-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