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祖师--李畋。隋末唐初人,原名李世宗,避太宗皇帝讳改名李畋。富里镇麻石人。唐贞观年间发明鞭炮,被唐太宗御封“鞭炮祖师”,是萍浏醴三市鞭炮产业的最初起源。
南宋三名臣--皮龙荣、杨大异和吴猎。皮龙荣(?~1265),南宋淳佑四年(1244)进士。景定元年(1260)拜端明殿学士,封醴陵伯。后得罪宰相贾似道,贬衡州,在途中自尽。文天祥评价他:“晏殊之学问,杨亿之文章,仲淹之声名,器之之气节”。杨大异,生卒年不祥,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官至秘阁修撰大中大夫,封醴陵县开国男;吴猎(1142~1213),北乡擂鼓桥人,为湖湘学派巨子。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赐同进士出生,管至敷文阁学士。三人既是醴陵籍理学名家,又是朝廷重臣。同样不畏权贵,敢于直言陈谏。后人在西山建有宋三公祠,祭祀这三位名臣。
西山四俊杰--宁太一、文斐、傅熊湘、陈盛芳。宁太一(1883-1913)醴陵东富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驱,在狱中尚积极参加“南社”活动;文斐(1872-1943)醴陵东堡人。毕业于东京铁道学校。回国后,积极维护湖南路权,关心家乡建设,著有《醴陵瓷业考》;傅熊湘(1882-1930)醴陵八步桥人,职业报人,1906年加入“南社”,积极为革命鼓与呼;陈盛芳(1847-1946)白兔潭黄甲人。砌匠。在安源矿务局成功建筑20丈高烟窗致富,后回醴陵三次组织捐款修建渌江桥,几乎破产。四人均为民国时期醴陵才俊,死后归葬西山。
萍浏醴起义魁首--马益福、瞿光汶、李香阁。马益福(1865-1905)醴陵均楚瓦子街人,1903年创立回仑山,后被推为闽、赣、湘、鄂四省洪江会领袖。瞿光汶(1858-1907),醴陵南桥人,醴陵上东乡哥老会头目。萍浏醴起义爆发时,任醴陵东路前军总统。李香阁,醴陵神福港流水滩人,萍浏醴起义爆发时,任醴陵西路军总统。
七颗闪闪红将星--耿飙、左权、蔡申熙、钟纬剑、杨得志、宋时轮、朱克靖。耿飙(1909-2000)醴陵黄达嘴人。1948年任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建国后调外交部,先后任驻瑞典等六国使节。1979年任中央军委秘书长,1981年兼国防部部长。左权(1905-1942)醴陵新阳人,黄埔一期毕业。后任红15军军长,八路军副总参谋长。1942年在山西辽县突围时殉国。蔡申熙(1906-1932)醴陵黄沙人,黄埔一期毕业。后任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红25军军长。是红军时期杰出军事家。钟纬剑(1907-1935),醴陵官庄沙田人,黄埔三期毕业,红军长征途中任中央军委纵队参谋长,是红军优秀将领。杨得志(1911-1994)醴陵西乡南阳桥人。
建国后任第十九兵团司令员。1951年率部参加抗美援朝,先后任志愿军兵团司令、副总司令、总司令。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55年授上将军衔。宋时论(1907-1991)醴陵枫林市人。建国后任第九兵团司令,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兼九兵团司令员。1955年授上将军衔。朱克靖(1895-1947)醴陵板杉人。抗战爆发后,参加新四军,先后任战地服务团团长、新四军联络部长、华东民主联军政治委员等职。
工运领袖--李立三。李立三(1899-1967)醴陵城区福建围人。中共早期杰出领导人。1923年和刘少奇发动和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6年任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组织部长,在武汉先后组织10万人参加的反英游行示威和30万人参加的反对奉系军阀游行示威,表现出卓越的组织才能。1927年任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同年任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进入中共领导核心。
湖南和平解放三功臣--程潜、陈明仁、李明颢。程潜(1882-1968)醴陵官庄人。和平起义前任长沙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主席,起义后任湖南军政委员会主席、湖南省省长、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陈明仁(1903-1974),醴陵洪源人。和平起义前任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官,1949年兼任长沙警备司令。和平起义后,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继任司令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解放勋章。李明颢(1897-1980)醴陵新阳人。在任重庆警备司令时与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接触,受到蒋介石查处。湖南和平解放过程中,充任共产党代表和陈明仁进行接触,起到桥梁作用。醴陵
醴陵
陶瓷中兴三功臣--廖仲威、文俊铎、吴寿祺。廖仲威,生卒年不祥,广东兴宁移民,清雍正七年在东堡沩山发现瓷泥后创设瓷厂,开始醴陵近代粗瓷生产。文俊铎(1853-1916)醴陵东堡人,光绪十年举人,参与“公车上书”后转而投身实业救国。1904年熊希龄考察醴陵粗瓷生产后,协助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1905年创办湖南瓷业公司。开始醴陵近代细瓷生产,并研制出釉下彩瓷。吴寿祺(1889-1975),醴陵八步桥人,毕业于湖南省瓷业学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54年调入湖南陶瓷研究所,挖掘、发展失传二十年的釉下彩瓷工艺,并生产出釉下扁豆双禽瓶,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
吨粮三英雄 邓光晋(1891-1976)醴陵白兔潭人,摸索出水稻浸种煤炭灰催芽法,1952年被评为农业生产劳模,获农业部“爱国丰产”奖章。
李呈桂(1915-),醴陵浦口人,率先实现双季水稻连作化,实现亩产506公斤,被评为全国水稻丰产劳模。1954年李呈桂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瞿永寿(1929-),醴陵沈潭人。成功攻克降低水稻空壳率的难关,1972年 参加省农科院组织的省农业劳模水稻高产竞赛,获全省第一名。1984年亩产达到656公斤,1987年参加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建所25周年纪念活动中和袁隆平一道被授予“杰出稻农”的称号。1989年再次被评为全国劳模。这些农耕精英为醴陵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第一个成建制亩产过吨粮的县级市,被省委、政府授予“亩产吨粮第一县”称号立下汗马功劳。
李铎,号青槐,字仕龙,男,汉族,文职将军,研究馆员,全国著名书法家。北京唐风美术馆名誉馆长。1930年4月19日生,湖南醴陵市新阳 李铎近影乡易家渡人。现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第三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第四届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中国书画函授大学[1]特约教授、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顾问、齐白石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工业大学书画学会顾问等,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李铎自幼习书,曾遍临颜、柳、欧、赵、二王等字帖。
后学苏、黄、米、蔡、王铎、傅山,旁及郑板桥、何子贞,上溯秦篆魏碑和汉隶,广集博采,兼收并蓄,脱旧出新,独树一帜。他以魏隶入行,独创出古拙沉雄、苍劲挺丽、雍容大度而又舒展流畅的书法风格。其作品于平淡朴素中见俊美、于端庄凝重中显功力,气度不凡,雅俗共赏,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在当代书法界占有一席重要地位。在国内、 1995年7月,李铎第二次完成《孙子兵法》的书写任务,总长220余米,高70厘米,按原大一一刻制成碑。此碑拓已于1995年7月4日,在军事博物馆正式向观众展出,气势雄浑,效果极佳。
尤其国内外为之瞩目的是,7月2日晚江泽民主席、乔石委员长,饶有兴趣地观看了展览,对李铎的壮举予以很高评价和鼓励。首都各新闻单位都作了专题报导。《中国艺术报》以“瞩目、轰动”为题,刊登了江主席观看展览和李铎当场挥豪的大幅照片,国内外影响很大。其事迹广泛刊载于国内数十家大型辞书典籍。 曾多次以团长身份率书法代表团赴日本参加书展和书艺交流,探讨书法理论和讲学。他喜作古典体的诗词,风格隽永豪放。他的国画,浑厚凝重,构图宏阔。其篆刻自汉印出,颇具新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