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来雁塔

家乡区县: 湖南省珠晖区

来雁塔,衡阳名胜之一,距市中心约3公里,与回雁峰对峙,寓雁有来回,故名为来雁塔,该塔兴建的目的是用以导航,类似今日的航标灯塔。塔基为垒石构成,塔身用青砖砌成。整个塔体内为楼阁式,共七层,呈八角形,高28米。

景点简介 来雁塔,衡阳名胜之一,距市中心约3公里,与回雁峰对峙,寓雁有来回,故名为来雁塔,该塔兴建的目的是用以导航,类似今日的航标灯塔。塔基为垒石构成,塔身用青砖砌成。整个塔体内为楼阁式,共七层,呈八角形,高28米。塔的第一层东南设门,南向拱门上嵌有清兵部尚书彭玉麟手书“来雁塔”横额的汉白玉碑一块。从第二层起塔身逐级递缩,塔的每层皆设有对称神 ,开两窗四门。塔檐为叠座,下无斗拱,外壁饰石图案。拱门上有石质龙凤浮雕。塔角旧有风铃,塔上有铁顶,置相轮。整个塔的结构突出了明代的建筑特点。此塔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景点故事

  “万历辛己(1581),宗伯曾朝节倡郡人建浮屠其上……经十三载而告成。”其后,清嘉庆、道光、同治及民国年间均曾修葺,基本保持明代建筑风格。来雁塔系楼阁式砖石塔,坐北朝南,七级八楞,中空,通高36米,底边长7.3米。塔置于须弥座石基上,塔基施图案雕饰。门额为汉白玉石质,中镌“来雁塔”三个大字,系清同治年间兵部尚书彭玉群书丹。塔旁原建有山门和双练、印湘二亭,均废坛;宝瓶于1944年部分毁于战火。

  1989年,市政府对来雁塔进行全面维修,修复了塔体、塔檐以及各层檐角和塔顶上的鳌鱼、狮、龙、卷草等堆塑,复原了宝瓶、垂带踏跺和二、三级外檐上的石栏杆,恢复了山门。时,市长苏健民作《续修来雁塔记》,由文化局长李正南书丹,镌碑嵌于第一级门洞左壁。来雁塔于1959年和1974年两次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10月10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雁塔在衡阳市城北三公里合江套下矶头,和位于回雁峰前的回雁塔对称,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们是大雁南来北去的方位物,它们都们于湘江西岸,一在城之北,一在城之南,用二点和一根无形的延伸线,把雁城系在一块。 来雁塔的塔地原是滨湘一三级矶之所在,县志有曾记载“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邑人曾朝节以殿试一甲三名及第,归建此塔。《碑记》谓曾公之倡建者,因蒸湘交汇流急,石矶碍舟。除矶建塔,不啻砥柱,俨插文笔,由是河道利济。”从这意义上着眼,是不是可以因这位状元兴利于民,又给它一个状元塔的别名,与今日的树碑立传的意思接近。

  不过,这来雁塔却远远后于古城,距今只有四百余年,年年秋风紧,风铃响,塞雁南来,看在眼底,绕塔回旋一番,寻求栖息之所。日出月落,寒来暑往,这塔象明代的遗老,送走了大清王朝和蒋家王朝,迎来了大地春回,征雁北去,于今成了古董,文物考古者将它举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还是1983年的事。因为这,它重露历史的峥嵘,新染时代的风采,几百年过去能幸存下来,也算得上是命运的宠儿呀,倘若是作为“四旧”在动乱年代摧毁,那回雁峰也会减了几分光彩。

古时建塔 一般都是七级

 故有“七级浮图”之美誉,这塔也是七级,为砖石结构,整个塔高为40米面积为250平方米,在当时也还是花了不少人力物力的。从塔座起,逐级内收,高度由第一级的6.5米逐渐减致0.5米。 登雁塔一观,

<:SECTION>3相关内容

  平顶木梁,南边为正门,上边有楷书“来雁塔”三字的汉白玉横额,为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维修时嵌入的,系衡阳人兵部右侍郎彭玉麟重修并题书。入塔门,能见东西对称开窗,北边为佛龛,设释迦牟尼佛石雕,高约3米,座上镌有明万历乙酉(公元1585年)夏刘熙妻史氏捐赠等四十八个楷书字。左右有石级螺旋向上,将观者送上塔顶,向南瞩目,可一揽雁城。

  内里穹窿顶或攒顶不一,东、南、西均开有券门,四面开窗,北面佛龛。第二层跌座观音石雕像,

  再上四层,则无佛像,每层各绕以护栏,在于供登塔者凭栏远眺。 来雁塔滨湘江而护雁城,巍峨擎天。不少名人学子,在陆路交通还不发达年代,南行唯此一条水路,常有失意骚人墨客,一登雁塔,以畅心怀。(回雁塔则没有这般优厚地理位置只能是窝居山勘。)

罗晓(2015-05-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