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历史人物《三》

家乡区县: 湖南省宁乡县

王凌波(1888-1942) 化名黄德宜。湖南宁乡人。出生于私塾教师之家,早年就读于湖南省立高等学堂。
  1911年冬结业,先后在宁乡、益阳高小、师范讲习所任国文、史地教员。
  1916年赴广东,先后任河源县政府民政科科长、高雷镇守使署秘书和道尹署科长。
  1918年辞职回乡,到云山学校任教。
  1921年秋任云山学校校长,推行新的教育思想,鼓励学生自治。
  1924年加入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1925年秋经何叔衡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组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不久任中共宁乡县支部书记。
  1926年3月奉调到国民党湖南省党部参加领导工作。7月北伐军攻克长沙后,被推选为国民党湖南省党部书记长,并任中共国民党省党部党团副书记。主持湖南国民党党务工作,积极支持开展工农运动,和民众运动,普遍建立和发展各种革命群众组织,坚决反对国民党右派的反动行为。他同何叔衡、姜梦周、谢觉哉被称为革命的“宁乡四髯”。
  1927年马日事变后,被迫隐蔽转移到岳阳,1928年辗转于天津、北平。
  1929年春到上海找到党恢复了组织关系,在法租界以开办天生祥酒店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
  1930年在沪西主持党中央秘密印刷厂,9月遭国民党特务破坏被捕,被判刑一年半。   1932年4月刑满出狱后到党中央做机要工作。
  1935年2月上海中央局机关遭到破坏再次被捕,受尽威胁利诱,严守机密,坚定不移,被判刑七年押于苏州陆军监狱。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被党营救出狱,赴延安在中共中央秘书处工作。10月同徐特立到长沙,任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主任兼新四军驻湘办事处主任,参与领导开展湖南抗日民主运动和统战工作。
  1939年6月以八路军总部秘书名义在邵阳协助徐特立继续坚持斗争。
  1940年12月返回延安,任延安行政学院副院长,主持校务工作,为培养抗日革命领导人才尽心尽职,埋头苦干。
  1942年9月3日晨,在察看学生伙食时突然患脑溢血逝世。

姜梦周 湖南省宁乡县人,1883年11月出生于宁乡县五里堆一个乡村塾师家庭。自幼随父读书。18岁起,就读近邻李藕苏执教的小金陀馆,与同馆的谢觉哉、王凌波、何叔衡志趣相投,结为好友,后来,他们均投身革命,成为著名的共产党人,并称“宁乡四须”。
  1904年,他拒绝参加科举考试,回到家中种田。
  1907年秋,考入长沙宁乡驻省中学。
  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他是学校第一个剪掉辫子、手持铁棒去捣毁米店的学生。此后,他积极参加了保路爱国运动。
  1910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加入学生军,奔赴武汉作战。南北议和后,他退出兵营,回到家乡。
  1912年春,受聘于宁乡云山高等小学堂,担任国文、史地教员。与何叔衡、谢觉哉等进步教员一道,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
  1914年出任该校校长,大力推行新学。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率领学生分赴宁乡各地进行爱国宣传。
  1917年冬,因顽固势力的造谣中伤,被县政府撤销校长职务。五四运动后,他受聘为宁乡县劝学所劝学员,致力于改造乡村私塾,成绩显著。同时,在何叔衡影响下,他在宁乡积极参加了反对张敬尧的斗争,并于1921年3月创办宁乡文化书社,推销新书刊,向各校师生宣传革命思想。
  1922年5月辞去劝学员一职,来到长沙,经何叔衡介绍,进入湖南自修大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早期党员之一。同年9月,自修大学附设补习学校开学,他兼任该校教员和管理员。
  1923年11月,湖南自修大学被赵恒惕政府封闭后,中共湘区委员会为继续培养干部,又筹办了湘江中学,由他担任管理员,实际负责学校的日常全面工作。为了办好这所学校,他付出了巨大心血,不惜变卖家产支持办学。该校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其中包括一些乡村教师,仅宁乡一县就有28人,“此在湖南教育界为破天荒之第一举”。
  1927年3月湘江中学停办后,他任湖南省教育厅第三科科长。大革命失败后,改名换姓来到益阳达人工厂,以做工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28年10月15日,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受尽酷刑,坚贞不屈,于1929年3月28日在长沙被杀害,终年46岁。

张栻(1133~1180) 祖籍四川绵竹,字敬夫,又名乐斋,号南轩,幼从师胡宏,得理学真传。后执掌长沙城南书院、岳麓书院多年,和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官至右文殿修撰,著有《南轩全集》,死后葬于其父张浚墓西50米处。绵竹城南保存有省级文物单位--南轩祠(5.12地震已损毁).  是南宋时期与朱熹、陆九渊、吕祖谦齐名的思想家,朱、吕、张栻三人传学于东南,时人誉为“东南三贤”,同时代的另一位学者陈亮说:“乾道间东莱吕伯恭(吕祖谦),新安朱元晦(朱熹)及荆州(张栻)鼎立,为一代学者宗师。”(《陈亮集》卷21)。《宋史?道学传》将朱张并列一传。两人的学术思想基本倾向一致,并且交往很深,他们相互切磋,相得益彰,共同发展了二程的理学思想,而有朱熹集其大成,因此,张栻在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zhang chun hua(2015-05-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