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经济”表现在假日旅游、娱乐、购物的空前火爆以及由此带动的各种消费的活跃现象。假日经济是在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假日旅游是假日经济的主角,假日旅游对假日经济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假日经济不等于旅游经济。假日经济是由各种需求、供给和资源配置所引起的经济行为,其消费条件是既要有钱,又要有闲暇,还要有文化。消费层次越高,其文化特征越浓;文化含量越大,其消费外延越广。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假日经济将会使内需进一步扩大,更大程度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从需求看,假日消费包括4个层次。第一是如食物、衣服等方面的满足生理需要;第二是如体育、旅游、个人爱好等方面的满足健康娱乐层次的消费;第三是如图书、技能知识的学习活动等方面发展需要层次的消费;第四是如公益活动、赠送礼品等情感领域方面满足精神需要层次的消费。从假日消费的4个层次看,第一个层次与平时消费内容是相同的。只是消费时间上相对集中而已,后3个层次是假日经济中较为集中的需求。
从供给看,假日经济主要是与闲暇产业有关。所谓闲暇产业是指与旅游、体育、娱乐、闲暇教育、兴趣爱好相关的产业。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假日经济在我国出现自然有其社会经济背景和广泛的心理基础。
1、假日经济的出现是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反映和体现。 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从1998年开始起,中央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的货币政策以拉动内需。两年来,这些措施已初见成效。首先,国家几次大规模国债的发行,保证了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工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国内的投资需求;其次,中央银行七次对利率的调整,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货币需求,尤其是社会居民的现金需求,从而为刺激消费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外,1999年,国家又花大力气努力提高职工工资,尤其是提高包括下岗职工在内的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对改善消费者的收入预期,刺激即期消费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消费示范效应”为假日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使人们基本上解决了吃穿用等问题。与八十年代之前相比较,人们有了向更高消费水平迈进的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观念的更新,人们对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有了普遍的了解和认识,在这种所谓“消费示范效应”的引导下,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如超市购物、出门旅游、信用消费……这些舶来品近几年来已为老百姓所接受,并且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假日经济也就不足为怪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