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风味饮食文化及特点

家乡区县: 湖北省宜都市

      我国饮食文化最早的理论基础应该是那句耳熟能详的“民以食为天”和如雷贯耳的“食、色,性也。”《汉书?郦食其传》中有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人们追求饮食的美化、雅化所赋予的文化的形式和内涵,是饮食摆脱对物欲的单纯追求,升华为一种精神享受所呈现出的文化形态。宜昌的饮食风味,受所处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和传统习俗及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熏染,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独特的民族性特点。

一、口味咸鲜,偏重麻辣

      宜昌古为夷陵,是楚的领地,古楚饮食以“咸鲜”为主,楚辞中就有记载。屈原在《招魂》中说:“大苦咸酸,辛甘行些”。据说湖北饮食服务系统整理出来的传统楚地菜谱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是咸鲜味。宜昌地处三峡东部,虽隶属湖北,但传统菜系却主要以川菜为主,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从宜昌上溯至三峡,饮食上似有一个“麻”的增长过程,因此讲究的不是单纯的辣,而是又麻又辣。在宜昌,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少不了会有花椒、辣椒面或干辣椒,因为宜昌不生产胡椒,所以麻的主要材料还是花椒。经常会看见在农村的房前屋后,都有成片的花椒树,到了丰收的季节,就有农民挑着成担的干花椒四处叫卖,而且花椒树的叶子也可以食用,用面粉糊包裹后,在油锅里炸至金黄时盛起,又酥又香,是一道下酒的风味美食。

二、易做易储,食用期长

      宜昌大部分地区属于鄂西的沿江地带,古时这里很早就进入农耕时代,在漫长的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人口相对较少,历史上天灾人祸频繁,交通不便,集市贸易不发达,是有名的“老、少、边、穷”地区。这里的人们,尤其是鄂西的土家族、苗族聚居区的群众,特别喜欢土腊肉、咸菜等,因其易于制作保存、随时可以取食,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土腊肉最初源自川东鄂西三峡两岸土家族苗族同胞聚居区,目的是通过烟熏、盐腌,使肉类食品的食用期限延长,由于腌制,特别是烟熏过后的食物别具风味,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宜昌地区家家户户百姓过年前必须准备的传统年货物资。土腊肉的制作方法也很传统简单。农家每到腊月岁末,都会杀“年猪”迎接新年,杀猪当天会在家里宴请亲朋好友,这时吃的都是新鲜的猪肉,还有用盐凝固成块状的猪血,俗称吃“血花”。余下的猪肉都被割成三五斤、十来斤不等的条块,洗净晾干后,将肉块分层放入大缸内,放一层肉,撒一层在铁锅中炒制过的食盐、花椒、八角,待肉块放齐后,缸顶加盖,每隔两天将缸底的肉块同上层的肉块调位翻倒一次。食盐溶化成了盐水,花椒、八角泡出了香味。腌泡十天半月左右,再将肉块取出晾干水气,然后以松柏枝燃烧成烟熏烤肉块,或者将腌好的肉块挂在灶头上用煮饭的烟火熏烤,直到将肉块熏得浑身漆黑时,“土腊肉”便制作成功了。若想食用时,只需将其洗净煮熟,切成巴掌大的肉片,肥肥的亮亮的腊肉吃起来一点不腻,倒是特别有清香爽口之感。三峡两岸群众多食“土腊肉”,且可以随吃随取,一直贮存到来年春节也不会变味。宜昌市各个县市区虽说都有制作土腊肉的习俗,但一致认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土腊肉最为正宗,大概与这里集聚着最多的土家居民,以及这里的山地气候凉爽,树木繁茂,适宜熏制腊肉的条件良好有关吧。

三、就地取材,价廉物美

      宜昌风味食品的原材料多是山上长的、地里生的、水里养的、自己种的,取材十分方便。可以归结为:因地制宜,价廉物美。宜昌的风味咸菜品种很多,除了大众所熟知的泡菜、榨菜,还有独特的风干菜和半干半湿的压制菜。风干菜的制作原料包括茄子、豆角等等,在充分晒干后,被用来炒着吃,或者下火锅吃。别看这些普通的蔬菜当时不怎么值钱,风干后卖的价格往往比新鲜的要贵上好几倍。还有白菜和雪里红,洗净后用盐腌制在大瓦缸中,用大青石在上面压着,缸底保留一些水,数天后就可以被制作成半干半湿的“压白菜”和“黄菜”,待要吃的时候,用清水稍微洗掉咸水,挤去水分后或炒或作为火锅配菜,味道都不一样。由于取材方便,制作方法简单,多是手工操作,费工费时少,产品的成本不高,因而风味饮食价格低廉、质地优良,适合当地人民群众的需要,是其他饮食不可以取代的。不但当地群众喜爱,而且经过开发以后,有的已飘洋过海,誉满全球。例如近几年在宜昌迅速发展的三峡土特产“三峡苕酥”,主要材料就是本地随处可见,非常便宜的红薯,经过加工改进而生产出来的一种甜脆可口,老少皆宜的风味小吃。目前“三峡苕酥”已经作为宜昌的著名旅游土特产,被海内外的游客所推崇和喜爱。

四、南北荟萃,中西融合

      宜昌现正向大都市迈进,生活饮食已是南北荟萃、中西兼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是越来越讲究吃的营养和吃的口味了。因此“吃”最密切地与每一个人相关联,老百姓因为节庆、聚友、红白之事,甚至不需任何理由地走进餐馆,已越来越成为趋势。于是,简单的“吃”,被提升为“食文化”,餐饮业的行业地位和竞争激烈程度也已不同以往。前几年重庆火锅在宜昌随处可见,无论冬夏,吃自助火锅成了朋友、家人小聚的最佳去处,特别是陶珠路改建之前,每到夜晚,夜市摊上人声鼎沸,唱主角的全是热烫烫、香喷喷的重庆火锅。2005年夏天,宜昌开始流行起吃香辣虾,虽说是南方的基尾虾,可味道却是地道的川味,生意好的时候,事先若没有预定好位子,常常排队要等几个小时。到了秋天,又流行起吃烤全羊,在户外支起一个类似蒙古包的帐篷,生一盆炭火,架子上的烤羊滋滋地冒着油,颇有北方塞外草原粗旷豪迈的氛围。除此之外,中低档次的海鲜大排挡也合乎时机的抢占市场,价格实惠,品种繁多,丝毫不逊色沿海城市水平。但这些低档的火锅、排挡也许是太单调,不上台面,始终成不了主流饭店,时间一长,新鲜感过后,又会被新的竞争对手所代替。随着开放程度的深入,人们对外来的饮食文化也越来越接受和推崇。在宜昌的街头巷尾,不仅能看见快捷方便的洋快餐“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的身影,还有随处可见、备受时尚青年所喜爱的小资情调西餐厅。这些外来饮食除了口味独特,更加注重就餐的服务态度和氛围,所以相比大鱼大肉、雾气腾腾的中式餐饮,更能迎合当今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要求。

      宜昌作为世界水电名城,将吸引全世界更多的游客前看观看“高峡出平湖”的瑰丽风景。宜昌的风味美食不仅要发扬传统特色,更要推陈出新,结合本土优势,争取打造“三峡风情宴”、“昭君宴”、“屈原宴”、“土家特色宴”,让每一位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大饱口福,领略宜昌饮食文化的真正神韵!

cookies(2015-05-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