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风味小吃

家乡区县: 重庆市开县

粉蒸格格。格格是竹子扎成的小蒸笼,内径约10厘米,高约5厘米。街边大锅蒸格上预留有3个小孔,每孔上摞放十来个格格。用这些小蒸笼盛放拌好佐料米粉的肥肠段、羊肉或猪肉片,称为肥肠格格、羊肉格格等等。火大气足,几分钟便可取格上桌,撒上芫荽或葱花,香气扑鼻。难怪老一辈革命家刘伯承虽然少小离家却是对格格念想有加,1987年其子刘太行等护送元帅骨灰返乡时,就四处打探寻找其父生前念念不忘的羊肉格格。

萝卜丝粑。用红萝卜切成细丝,拌好海椒、花椒、胡椒面及盐巴等调料,裹上米面糊糊,放进油锅炸好,外焦内嫩,香绵可口。萝卜丝粑原为渝东“特产”,现已遍传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开县籍著名历史学家、四川大学原副校长隗瀛涛在其自传《一个历史学家的历史》一书中有精彩的记述,回忆他儿时吃萝卜丝粑的故事。

连渣闹儿。将黄豆用清水泡好磨浆,连渣带浆烧开煮熟,放上盐巴调料,搭进青叶菜片,就成了连渣闹儿。这原本是农户小院普通“小菜”,现已登上大雅之堂。近年来有人将花生或花生黄豆混合开发成新品连渣闹儿,满街吆喝“花生连渣闹儿”,成为县城的街巷一景。

麻花与鸡脑壳。它们与油条油饼均为油炸面食,主料都是面粉,因做法而异,一母所生,各不相同。油条油饼不消细说,单说麻花,在开县有悠久的历史。西街尾子有一家“向麻花”的,招牌写明是百年老店。麻花现已进入火锅文化中,是一盘好菜。鸡脑壳,又称面鸡头、油炸果儿。两根竹筷三挽两挽,挽下一团面,在平底油锅一炸一翻一按,成了“礼帽”一顶。干吃、泡吃均可,尤以海带汤撒葱花泡着吃为佳。

汤圆与欢喜团。普天下都吃汤圆(元霄),开县却是与众不同。除了以甜为主的各类风味汤圆外,有特色的是肉汤圆、菜汤圆。这些汤圆分别以瓜儿菜(榨菜)粒或肉末为馅,尤以肥瘦兼搭的腊肉馅为佳。若用汤圆面搓成圆球或长条下锅油炸,用糖穿衣,便成了欢喜团,也是大街小巷热卖的快餐佳品。

烘(kong3)洋芋与烤红苕。烘洋芋本是农家主食,大进等处用油烘洋芋成为一道佳肴。近年来,县城油烘洋芋摊点生意出奇的好,皆因该食品香喷喷、黄灿灿、面嘟嘟,色香味勾人唾涎。而烤红苕也是缘自农村用火塘“止蚂灰”种烤红苕。县城则用大铁桶做成炕桶,一次可以贴桶壁炕烤十数斤。

凉面、凉粉、凉虾。这“三凉”原是开县人的消夏食品,除海椒、花椒、胡椒三面,佐以山椒蒜泥儿,香鲜味重。凉面以麻辣为要,凉粉以酸辣为佳,凉虾则清洌甘甜方可口。前两者已进入宴席,成为上品。特别是凉面,一年四季皆可吃,不分消夏不消夏了。

水煎包子与蒸饺。开县的大肉包子、小笼包子都很有名。近年来时兴水(油)煎包子(饺子),皮脆馅嫩,鲜美无比。而在饺子系列中,尤以蒸饺为佳,老城有“一是一”,新城有“舒适”,都是食客如云的所在。

牛肉包面。开县包面多以猪肉为馅,牛肉包面较少。内西街牛肉包面馅香汤鲜,历史悠久。近年来以“老亲娘”、“包面王”包面馆子生意最好。

桂花糕。大米泡水磨粉,发酵蒸熟,名为甜粑儿;用碗蒸叫碗儿糕,桐叶包叫三角粑。若添加红糖,颜色泛黄,即为桂花糕。近年较场坝好吃街一家糕店仍为传统蒸法,怀旧者络绎不绝。

一个人的行李(2015-05-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