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1917-1970) 化名张名权、张若冰。河北平山县天井村人。出身农民家庭,1931年参加读书会,受到革命启蒙教育,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夏,王昭高小毕业后回家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员,扩大组织,建立天井村党支部和穷人会,张贴"打土豪,分田地"的标语。1935年到县简易工厂做工,建立校党支部,成立"青年文艺研究社",传播党的主张。1935年和栗再温等一起组织了贫苦农民分木盘村地主粮食的斗争。
青海人民的好省长王昭
在青海高原上,各族人民至今传诵和怀念着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人民的好领导。善良纯朴的群众套用古人对清官的称呼,叫他是“王青天”。他就是青海人民的好省长王昭。
王昭同志是河北人,15岁参加革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斗历程中屡建功勋,50年代后期出任公安部副部长。1961年春天,调任青海省委第二任书记、省长。
青海地区在当时由于“左”倾思潮泛滥、天灾人祸,农牧民生活十分贫困。王昭同志一到任,首先冲破阻力,实事求是地讲穷讲苦,采取措施要让老百姓吃饱饭。他通过组织从外地调拨了一批救济粮,可是当时交通不便,路途遥远,他就向公安部长罗瑞卿求援,用部队汽车团将大批口粮及时送到青海,解决了农牧民的吃饭问题。
紧接着,王昭同志提议并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后,在农业区实行“轻税政策”,鼓励农民垦种荒地,多种多收;在牧业区实行“以收为主,多种经营”的政策,纠正了大量开荒、破坏草原等极“左”错误。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全省农牧业很快出现了一片喜人景象。1962年,农民就基本上有了口粮。到1965年,青海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同年,全省畜牧业收入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在农牧业基本得到恢复和初步发展后,王昭同志进一步规划青海的远景:如何将青海建成祖国的粮仓?如何提高畜牧业生产?如何开发利用祁连山、昆仑山、柴达木的矿藏资源?如何尽快修筑青藏铁路?他把全部心血都花费在青海的千秋事业上了。他给友人写信道:“青山处处埋忠骨,不变青海誓不休!”
王昭同志并非坐在办公室里空喊口号,而是以身作则,经常深入农牧区调查研究,越荒原、走戈壁、攀雪山、进山沟,和最贫穷的农牧民同吃一锅稀饭,同睡一片土坑。在总寨公社,他坚持住在一位老奶奶家的牲口棚里;在平安镇,他和最穷的社员同喝能照人影的杂面糊糊。他的一片真心温暖了多少穷苦人民的心。农牧民说:“王省长是真正的共产党,是千年不遇的王青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