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见闻三则(散文)张俊杰 七月是飞火流光的季节。酷暑挤进襄阳每一处寻常百姓之家,而我却因特殊因素有缘对以前从长辈们叙述的,课本上读到的,戏文里听来的,电视剧中看到的......有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人与事进行考证一番,现陈述见闻三则。 仲宣楼市场 “直说吧,孩子进入关键时刻,还需要你付出几次,是不是应该趁伏天休公休假去‘表现’一下,老张同志?”心直口快的妻子这道指令,驱使我来到襄阳王府井集锦巷演奏起“锅碗瓢盆交响之乐”。襄阳王府井位于襄阳市闹市区南大街与荆南街之间,而我即将体验生活之地——这个襄阳集锦巷是古代王府里一个曲径通幽的巷子,也就是说我度假期间要在“王府”演绎百姓的生活,而仲宣楼市场便是王府井社区一个交易中心。 公交车到站的喇叭声,犹如“的的得得”的马蹄声一般,送我进入明仁宗幺儿“襄阳王”朱瞻墡的府邸——王府井(现襄阳市王府井社区服务中心)时刻,我脑海中立刻闪现出一个念头:到底现存的绿影壁景观距离仲宣楼市场多远,还有这个市场行情如何?于是,我决定去探究历绿影壁史景观与了解仲宣楼市场行情。一路上,心里一个劲地想这仲宣楼市场到底是襄阳历史上最早的“老西街大楸树集贸市场”,还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笔下的“通货场”?还没等思绪放飞片刻,我已经通过襄阳市老干局“曲径巷”抵达绿影壁大院。站在院子里,望着古树参天及红墙绿瓦、飞檐走壁的仿古建筑群。猛地,我又回忆起童年时代,曾经听外婆讲起山村樵夫偷听到“百人头,千担柴,方可取出宝珠来”的秘笈,盗走了绿影壁内“二龙之珠”的传奇故事。如今,瞧着,长 26.2 米,高 7.6 米,厚 1.6 米的影壁,还有壁上诸龙翻腾,云蒸霞蔚,气势磅礴的壁画。心里一个劲地琢磨,怎么看不见修建这幅500多年石质照壁的能工巧匠呢?莫非他们也去仲宣楼市场采购菜肴原料去了?左顾右盼许久,我依然不见他们踪影,倒是看见附近王家饭馆一副对联:“无大厨无名师全是家常便饭,有营养有味道可比南北大餐。”厉害,到底是王府遗风,餐馆招牌对联的字里行间浸透一股子超凡脱俗的仙气! 等我走到仲宣楼市场门口,一幅龙、鱼、虎、犬、鸟、花......纷繁热闹的场面朝我眼底奔来。我禁不住失声说:“吆,这么神!”一个捏面人笑吟吟地招呼我买几个尝尝鲜。我不假思索地买一个“天狗”,一边欣赏师傅手艺,一边向其求教制作工艺。然而,老师傅却神秘地说:“这工艺是老辈子传下来的,我也说不好,就是随手一捏就成了十二生肖......”我大为遗憾,心里嘀咕难道老师傅也懂得商业秘密的重要性?倘若,不是遇上一个头发花白、书卷气十足的老前辈,我依然会在这个市场了解各类商品行情。这是我以前从事集贸市场管理员时候,养成的职业习惯,一旦遇上合适的土壤又死灰复燃了。通过实地了解,我发现这个市场内外商品基本来自附近县市与襄阳城郊,鱼类价格比老河口高出许多,一律在十元每斤以上,其他蔬菜相差不大,而西瓜却异常地便宜。比如:最高的价位0.9元/斤,最低的价位0.2/斤,而且货源地很广宜城流水西瓜、襄阳牛首等地西瓜。正是在这个川流不息的集贸市场,不仅让我了解到市场行情,还有幸结交这位一脸喜色、饱经诗书的前辈,掌握到了更多的襄阳地域历史文化知识。 一位学者说过:“人所以异于其它动物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更有高尚的精神企求......”说直白了,人活着,总是要在精神上找点寄托、寻求点平衡。手段各异,要么游戏解闷,要么吟诗取乐,要么顽石散心,而我却在这仲宣楼市场里,通过与这位前辈切磋市场文化而满足精神需要,也算是一大乐事吧!之前,一直觉得取名仲宣楼是缅怀东汉末年诗人王粲(字仲宣),因仲宣楼是为纪念“建安七子”之首王粲而修建的,很明显市场取名仲宣楼市场,也是想沾点名人之气吧。但是,这次当我了解到:这个仲宣楼市场前身就是南宋岳飞修建的“通货场”,目的是规避奸臣秦桧的陷害而筹集军饷之需而修建的市场后,很震撼,且不去考证这个民间版本的真伪。就冲这个版本,足以看出同是文人处事之态风格各异。前者,因在刘表手下怀才不遇,郁郁寡欢时刻,登楼而作《登楼赋》流传百世;后者,人生态度犹如《满江红》诗词一样备受百姓敬佩,岳飞不仅“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出百万师”,而且还通过在襄阳古城之内修建集贸市场而成为军事后勤运筹大师,留给后人不尽佳话!无论如何,这个市场已不是当年市场,今天的百姓,更远非往昔可以比拟的。至于王府井这个名字、绿影壁这个建筑,仲宣楼市场,在高科技时代会不会安然无祥?会不会随岁月流逝而被拆迁,我更不得而知,但是我却为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而倍感欣慰,因为我从中感悟出时代在变化的同时,更体会出襄阳经济的腾飞、市民生活待遇的提高...... 襄阳古城墙 这些年来,我到过襄阳古城多次,却一直没有像这次这样完完整整地一步一步沿着从东西南北古城墙上下走一遍,更谈不上有何惊奇的发现与感概了。所以,长期以来,我脑海里,这座始建于汉代的襄阳古城墙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散文城墙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涵义? 然而,这次我襄阳之行,却是反反复复地在古城墙内外游览,企图从一砖一瓦中找出襄阳一脉相传下来的文化精髓所在。先是通过地方志获知:这座古城最初是四方形结构,面积2.5平方公里,共修建6座城门,城墙高8.5米,宽8至15米。后是,通过我在游玩中发现这座古城墙,曾经让李白、杜甫、阮籍、王粲等文人墨客感叹不已,更让关羽、岳飞、李自成等英雄豪杰大显身手,留下一段段神奇的佳话。 接着,通过观赏东西南北城墙上下风景名胜,引起我不少人生感慨,久久难以忘怀!首先是仰望地处城墙东南角,高17米,总面积650平方米,分为城墙、城台和主体楼三大部分的“楚天四大名楼”之一的仲宣楼,让我想起屈原以来活跃在这座古城的历代文人之士。尤其是东汉末年诗人王粲为何在襄阳作《登楼赋》呢?说到根子上,我认为是传统儒家“忠君报国,功名为上”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心怀大志而怀才不遇的文人们,从而导致这些仕途失意的文人们将才智寄情于文字的现象。若是回溯历史画面的话,说不定都会在东城附近遇上“带长剑兮”的屈原,遗憾屈原已经怀着济世救国的思想在襄江沿岸来回独步,返回故乡却沉入汨罗江,永远与长江为伴......说不定大家还会看见唐代诗圣杜甫在西城墙上,质问:“苍天呀,同是心怀大志,为何你独独成就诸葛亮事业而冷落我杜甫?”幸运的是这次我在反复浏览古城墙内外中,无意中感悟出杜甫难以成就诸葛亮事业的病根所在。除两人所处时代、仕途成才环境等不同外,更主要因素是自幼接受的教育不同,导致学识修养、为人处世风格各异。
比如:这次,我与十堰游客都站在西城古城墙上,当我痴迷地盯着位于襄城区西街内环路的襄樊市昭明小学时,引起十堰游客好奇地问:“大哥,什么使你如此着迷,能不能说出来共同分享一下?”“是‘得大道恩师而学之,乐在其中;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其乐无穷’校门口的对联”,十堰游客看完哈哈大笑:“有点广而告之的味道,是不是牛皮有点大了?”我答非所问:“真是羡慕昭明小学的这些孩子们呀!”这个西城口竖立着当年中原野战军攻破古城的城雕以及碑文,奇特的环境勾起我对童年时代在老家大张沟小学受教育的一段回忆:那时候,学校门口贴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鲜红的大字,简陋的土屋子教室外的墙壁上处处刷有“吃水不忘挖井人,毛主席的恩情似海深”之类的语录。更有趣的是“一杆红旗空中飘,二十军上来了。前沟里下雨吆,后沟里滑。什么人,留下来闹革命!拴马(的)木桩上,拴着红马。当红军的哥哥到我(吆)家”,这就是我们这群农村孩子们学会演唱的第一首童年歌谣。课余,大人们还总是要叮嘱我们:“没事的时候,娃子们呀,一定要警惕村东头地主王老太婆的一举一动,千万别让她往井水里撒毒......”而现在的昭明小学放弃阶级斗争式的教育方式,倡导孩子们学习诸葛亮研读国学知识。显然,这是一种符合教书育人的客观规律,更是一种适宜孩子们成才的先进教育思想。再说,襄阳自古是都出“大道之师”之地,若你站在西城墙上,便会看见隐士庞德公修身之地——国家级岘山森林公园所在地。当年,诸葛亮为求得隐士庞德公教诲,经常双膝跪在床前聆听庞德公前辈谈论治国之策,而这个襄阳人庞德公就是“大道恩师”,刘表多次前往许高官厚禄之愿,都一再被其拒之门外,诸葛亮正是在其教诲下,成为具备济世救国大才的“卧龙”。而杜甫身处巴山蜀水深处却始终没有遇上襄阳庞德公这样的“大道之师”,所以,杜甫才难以成为诸葛亮那样具备经天纬地之才的仕途盖世之才。可以想象,阶级斗争年代为纲的年代教育方式,也不会培养出像昭明小学孩子们这样未来经天纬地的栋梁之才。因此,我认为上述昭明对联并不是广告,而是一种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教育模式。 襄阳护城河 “智者爱山,仁者爱水”,而古代用于防御体系工具的护城河却成为今天襄阳人水上的乐园。 据《襄阳县志》记载:“护城河长21212丈3尺,阔29丈,水深2丈5尺”属于人工河。而今沿着护城河四周修建许多亭台楼阁,种植许多名贵古树与花草,可以说酷暑之际,这里成为纳凉、健身、娱乐的最佳处所,更可以从中感受出许多生活的乐趣。 每晚,我都是绕过护城河风景带的亭台楼阁,穿过竹林、果林等,一直走到南湖广场前停下脚步。先品味“金山作伴存一方净土,汉水为邻在万顷碧波”对联,再去观看免费群众舞蹈娱乐节目。 夜幕降临,街道灯火通明,有的百姓在护城河边拉着二胡、丝弦,有的像我一样翘着二郎腿轻轻地哼着小曲:啷个浪荡,啷个浪荡,有钱的上京城大剧院看大戏呀,没钱的在护城河里观夜景呀,如今美好的生活幺,就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突然,“年三十啦,爹,还没有回来..... 年三十啦,爹,还没有回来.....”南湖广场一个角落边一群老年戏剧爱好者节目吸引住我的眼光,去瞧瞧。我迈着个老河口特有的八字步,慢悠悠靠近这个民间团队,“这些老人们可是真正的演员!”一个外地孩子在边上说。 “啊!”一个中年汉子靠前大笑:“是一群戏子呀?怪不得老了,摸样还这般俊俏!”整个排练像模像样的,尤其“北方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年来到......”歌曲唱段,好似在大雪地里冷飕飕地寒风,悄无声息地潜入我的身体,将浑身上下大汗给吹的一干二净。若不是亲临现场,压根都不敢相信这里就是当年中原野战军手榴弹响成一片,喊声、杀声、冲锋的军号声交织一片的地方......等节目结束,我后退时刻,无意踩住一个老人脚,赶忙道歉。或许,出于感动老人指着桥头:“小伙子,桥头唠唠嗑如何?”没想到,一聊天竟然成为知己朋友,老人竟然是我幼年期间老家的“住队干部——韩书记!” “‘老掌鞭’咋样啦?!”韩书记问道。“早死了,不过小时候你为何要在大会上批评他?”我好奇地询问。“哎,那个年代许多事情,现在看来确实荒唐可笑.....”文革后期,对于老家这个偏僻村子而言,“什么孔孟之道、儒家学说,扫!什么听天由命、抽签算卦,扫!什么请客送礼,买卖婚姻,扫!总之,一切不符合无产阶级思想的东西,统统地扫!但是,问题是我们干部有时候也把握不住到底是不是一切东西都符合无产阶级思想,而这个‘老掌鞭’便成为一个错误打击的受害者了.....” 本来,腊月二十队里正在演移风易俗新戏,这个‘老掌鞭’结结巴巴说:“我看......我看......戏剧,也受到......教育,这个佛爷玩意我藏几年,今晚交出来算了。”“我们干部都很高兴,岂料,次日仓库佛爷没了,谣言四起,说佛爷升天,给村民托梦,怪村民破四旧......怀疑过来又过去,最后还是觉得‘老掌鞭’嫌疑最大,原因其成分是地主!等后来知道佛爷铜像是外乡一个小偷给偷走了时候,为顾全我们村干部形象也没有恢复这事实真相。”老人很愧疚地说。“不过,‘老掌鞭’外孙子很有出息,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听老家人讲分到北方一个地级市成为最年轻的市政府领导了!”我安慰老人。“还是当今国家政策好呀,一切讲究实事求是,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韩书记感概地说。 等我们交谈完,返回住屋时刻,我看见襄阳护城河在清风、明月下显得更加清澈,我思索着未来社会一定会更加美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