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折本身象一张面膜样,圆形且白色,刚切开后的豆折有点像河粉,又白又软,等晒干后,变成了灰色,而且很干燥,有点像市场上卖的红薯粉。但吃法跟红薯粉完全不一样,而是跟面条相同。可以在早上或者晚上煮着吃,跟面条一样,做起来很方便,所以适合农家繁忙的生活节奏,而味道比面条更好,营养更丰富,可以强筋骨、驱寒意,能预防便秘和心脑血管疾病。且这是江西老一辈人常做,如今很少有人做.
2湖北豆折编辑
豆折作为一种流传久远的民间小吃,在我国多地都有煮食的豆折
习俗。在湖北,一般是冬季农闲时,人们开始做豆折准备过年。豆折是以家庭为单位流传下来的民间小吃,所采用的原料并不尽相同,各家各户所做也各有风味。豆折主要原料是大米(或糯米),辅助的原料有绿豆、黄豆、荞麦等。
选晴好的日子,把原料分别用打豆腐的木桶或者缸浸泡,黄豆很少,用小点的桶。泡一整天后清洗,包括给绿豆去皮,就是用筲箕盛绿豆放在水里一沉,漂浮在上面的皮就溢出去了。然后,将它们混合在一起磨浆待用。请一个会烫豆皮的师傅和三五个切豆皮的嫂子,安排好流程分工作业。
首先烫豆皮的师傅必须技法纯熟,农村的土灶台有两个锅,师傅用干净的河蚌壳挑一勺米浆,迅速地撒进滚烫的锅里,再用河蚌壳背沿着锅边把米浆糊贴均匀,烙成很薄的饼。往往一口锅里下浆,另一个锅里饼就好了,如此轮流起锅,节省时间。刚起锅的饼摊在预先放好的簸箕里,薄薄的,黄中泛着青丝,冷风一吹就不那么烫了,嫂子们坐在条凳上,熟练地滚动卷折切成丝状[1] 。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