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名刹灵山寺

家乡区县: 汕头市潮南区

  粤东名刹灵山寺位于潮阳区铜盂镇塔口山。唐贞元七年(791)名僧大颠创建。819年,韩愈贬刺潮州,与大颠过从甚密,临移袁州,专程登灵山面别大颠并赠官衣两袭。“灵山留衣”遂成千古佳话。舌镜塔、留衣亭、写经台、祝圣碑、开善藏、白石槽、千丛果、拨木坞合称灵山八景,各以其独特的风物景迹和神奇的故事传说引人入胜。

  灵山寺位于潮阳的西北铜盂镇,距离潮阳市区25公里。灵山寺素以“道迹贤踪”饮誉海内外,是粤东著名古刹之一。可以说它在粤东地区的知名度仅次于潮州开元寺。但灵山寺又有它的特点,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这又是开元寺所没有的。灵山寺所以出名,在于它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更由于大颠和尚与韩愈不同寻常的关系,而成为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

  留衣亭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当时在京城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被贬到潮州任刺史。在潮州仅八个月期间,就曾两次与大颠互访晤谈。同年10月,即将离开潮州到袁州赴任时,又一次专程到灵山寺,向大颠辞行。时年大颠88岁,韩愈51岁。他们俩经过一番畅谈后,仍依依不舍,大颠亲自送韩愈到寺院门外的小桥边,韩愈深为感动,随手脱下官袍,送给大颠作留念。后人就在此建“留衣亭”纪念俩人的友谊。这位“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百世师”韩愈,本来是因为冒死劝皇帝,不要沉迷于佛教而受贬,来潮后为什么与佛门高僧大颠和尚交往如此密切呢?文人官宦都议论纷纷。有的认为韩愈被佛道感化了,有的认为韩愈已认识到,不应谏迎佛骨,后悔自己过去的行为了。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莫衷一是。其实,韩愈当年排佛并非因为他和僧人势不两立,而是佛教狂盛不仅影响朝廷税收,还造成国家财力的大量消耗,而与大颠的交往,纯属是个人的友谊,是由于大颠“颇聪明,讲道理”,与之交谈非常投机,而“非崇信其法”(见韩愈《与孟尚书书》)。这是历史上一段颇为微妙的儒释交往的故事,以致引发文人的多次论争。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大家也可思考思考。

  壁兰前

  这是远近闻名的壁兰。据说是清朝康熙年间栽的。这株兰花奇就奇在从墙壁上横生而出,长年不用培土,也不必浇水施肥,久旱不枯,四季长青。传说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汕头潮阳区一佛寺住持信如和尚,受县令彭象升嘱托,担任修缮灵山寺工作。信如喜栽兰花,来灵山时,便将苦心栽培的一株兰花,独具匠心地栽在墙壁上,所以又有人把它叫做“信兰”。信兰叶脉修长,青绿可爱,一般清明前后开花,花瓣素净,花心紫红,每逢开花季节,异香满堂,令人留连驻足。
  舌镜塔

  这是著名的“舌镜塔”,是灵山寺创始人大颠和尚的墓。唐长庆四年(824年)大颠在这里“圆寂”,时年93岁,埋葬于寺侧。它是潮汕地区现存最古老而又最完整的古墓。为什么叫“舌镜塔”?据明代《隆庆潮阳县志》载:大颠墓塔建后三年,开塔重修,僧人见大颠尸骨容颜如生,头发指甲俱长,于是未搬动而重建;唐末又重修,开启墓塔后,见大颠尸骨已化,“唯舌根尚存如生”。修复后人称“瘗舌冢”;宋朝至道年间,县秀士郑士明又开塔修墓,见塔中舌根已溶化,仅存“古镜一圆”,所以后人称“舌镜塔”。这座墓塔的形制为唐代风格,外观是一个倒悬的圆钟形,底座八角形,四周刻有花卉飞龙走兽图案,雕刻和造型都具有唐代建筑古朴粗放、庄重浑厚的特点。由于这座墓塔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1978年已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塔


后带大家看一看灵山寺高处一座塔——千佛塔。塔仿棉城文光塔格式构筑,高19米,七层八面,塔顶为层叠式,六角锯,玲珑透巧。全塔为规格花岗岩石砌构,从一层到三层,每层塔内周围石壁上雕刻石佛三百多尊,三层总共1000尊,故名“千佛塔”。塔内有螺旋石阶,登上第三层,可瞰视灵山全景。

病毒电商(2015-05-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