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介于北纬33°8′—34°25′,东经117°56′—119°10′之间,属于长三角经济圈(带)、东陇海产业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最高点海拔高度71.2米,最低点海拔高度2.8米。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均气温14.2℃,年均降水量910毫米,年均日照总时数2291小时。
宿迁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人口540万,分别列全省第4位和第7位。下辖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豫区、宿城区、宿迁经济开发区,市湖滨新城和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共104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1458个村(居)委会。
宿迁交通十分便利,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南京、北京)咽喉”之称。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京沪、宁宿徐、徐宿淮盐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长铁路、205国道穿境而过,宿新高速、宿宿淮铁路全面开工。西距徐州观音国际机场60公里,北离连云港白塔埠机场100公里,空港优势非常明显。
宿迁地处鲁南丘陵与苏北平原过渡带,区域内包含两种方言语系:沭阳、泗阳、泗洪属江淮方言区,宿豫区、宿城区属狭义的北方方言区。因其方言声腔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沭阳、泗阳为淮海戏流行区,泗洪为泗洲戏流行区,宿豫、宿城有淮红戏以及琴书、大鼓、评词等曲艺品种。民间艺术繁荣,旱船、高跷、花挑、跑驴、舞龙、舞狮等艺术形式为群众喜闻乐见。长期以来形成的岁时、礼仪风俗也很多,如祭灶、过年、二月二、上巳日、六月六等,在婚丧嫁娶、生育寿庆上的仪式和席面也别有一番程式。生活上,因该区历史上为旱作物产区,居民以小麦、玉米、甘薯等为主食,可加工做成煎饼、馒头、粉丝、曲酒等,以吃面食为主,但自“旱改水”后,逐渐改为以吃大米为主,居民多喜食葱、蒜、辣椒,冬季习惯腌制大白菜、雪里蕻、萝卜、大头菜等备冬。酒文化底蕴尤为深厚,洋河大曲、双沟大曲久负盛名,均位居中国名酒之列。
宿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境内泗洪县天岗湖乡松林庄发现的长臂猿化石,距今约1000多万年,至今在亚洲最早;双沟地区在距今约5万年前就有古人类下草湾人逐水而居,据考证,是世界人类起源中心之一。相传夏、商、周三代,古族徐夷在境内生息。公元前113年,古泗水国在此建都,历时132年。秦代置下相县,东晋设宿豫县,唐代宗宝应元年,为避代宗李豫讳,改称宿迁至今。宿迁是革命老区,新四军在此创建的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为全国十九大根据地之一。宿迁大地哺育过无数英雄豪杰,西楚霸王项羽、南宋抗金名将刘世勋、晚清抗日殉国的民族英雄杨泗洪等都诞生于这一方热土。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清代大诗人袁枚等曾在这里为官。刘少奇、陈毅、邓子恢、张爱萍、张震、李一氓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运筹帷幄,浴血奋战;彭雪枫、吴苓生、江上青等上万名革命先烈长眠于宿迁大地,为世人所敬仰。
回眸历史画卷,倍感岁月峥嵘。1996年7月19日,省委、省政府作出区划调整重大决策,经国务院批准后设立地级宿迁市;9月25日,市人大一届一次会议胜利召开,并选举产生了“一府两院”领导班子,标志着地级宿迁市正式诞生,从此掀开了宿迁历史崭新的一页。回顾十三年的发展历程,它跨越两个世纪,承接两个千年,纵贯三个五年计划,见证宿迁迈向全面小康的足印。在历史的长河中,十三年只是短暂一瞬,但对于8555平方公里的宿迁大地来说,却是不同凡响,意义重大。十三年来的创业汗水,已经化为快速崛起的坚实基础;十三年来的改革精神,已经变成实现更大突破的强大动力;十三年来的发展成果,正在被540万宿迁人民所共享;十三年来的辉煌成就,也得到了世人的认同、历史的认可。
建市以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与时俱进,务实苦干,奋力拼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据统计,从1996年至2009年,全市GDP累计实现4802.62亿元,年均递增12.5%,其中2009年实现826.8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比建市之初增长5.6倍;财政收入累计实现458.23亿元,年均递增24.3%,比建市之初增长16倍,其中2009年实现130.23亿元,比上年增长41.3%,登上了百亿平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实现237.55亿元,年均递增25.1%,比建市之初增长17.4倍,其中2009年实现63.1亿元,比上年增长35.6%,在全国334个地级市排名中位于81位;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建市之初的47.7:30.8:21.5调整为19.3:46.3:34.4,其中,工业比重达36.9%。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269亿元,年均递增33.1%,其中2009年完成800亿元,比上年增长35.2%;城乡市场繁荣稳定,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9.08亿元,年均递增13.7%,其中2009年实现234.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22.01亿美元,其中2009年实现6.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建市之初的2946元、1993元增加到11149元、6057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党的建设、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近年来,宿迁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弘扬“生态为归宿、创业求变迁”的城市精神,牢固树立“我能、我行、我成功”的强势心态,出台了《中共宿迁市委 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意见》,按照“党委政府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同心协力”的要求,全力加快城市内涵、创业文化、生态环境、市民素质、行政效能、人才队伍、文化宿迁和现代传媒的建设,不断提升城市集聚力、全民创造力、生态吸引力、文明影响力、政府服务力、人才支撑力、文化感召力和形象传播力,着力推动软环境向软实力提升,努力构建以文化为核心、人才为关键、环境为支撑、制度为保证的软实力体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