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跋涉千年的足迹(2)

家乡区县: 湖南省沅江市

滨资书院,由邑人黄岱钟(清光绪乙酉科举人)、黄运潘(清光绪丁酉科解元)主修。院址在安化县鸦雀坪,书院可容师生200余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名为滨资高等小学堂。民国建立后,改为县立第二女校,后又改为县立职业学校。抗日战争时期,又作为省立五中校址。新中国成立后,省立五中迁梅城,再迁宁乡,校舍旋被拆毁。
琼湖书院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院址在沅江县周家湾。后又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跑马岭建造新琼湖书院,至光绪二十六年竣工。主修人张哲林(举人)、窦安敦、方镛(拔贡)。书院中堂金匾“琼湖书院”四个大字由沅江籍状元张建勋题写。院房分三路:中路有门楼、中堂、钟鼓楼、讲堂;东路为东斋群房;西路为西斋群房。大小房屋80余间,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进士李修焕、李立河等名流常来讲学,书院颇着声望。光绪二十九年(1903),琼湖书院奉命改为沅江县高等小学堂。新中国成立后,在旧址建立沅江县第一中学。
信义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戊戌维新”思想以及西风东渐的影响下,益阳的书院开始调整教学内容,如龙洲书院改“八股”为“策论”,提倡科学,设国文、修身、化学、物理、史事、舆地等科;箴言书院在“治事”一门中,也开设了军事、舆地、政治、农桑四类书目,教授一些经世致用的近代科学,以此适应日益开放的时代潮流。及至新学兴起,信义学堂的兴办,掀开了益阳书院历史新的一页。清光绪29年(1903年),有识之士动议废除科举,倡办新学。而益阳的新式学堂最早开办在1904年,不仅建立了初等教育,也开创了中等教育,是湖南省乃至全国办新学、建洋学堂最早最积极的地方,可以说,益阳又一次在教育领域领风气之先。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基督教新教传入益阳,陆续有挪威、芬兰、美国、丹麦、德国等近百名外国教牧人员来益阳各地传教,并成立了教会。教会成立后,相继兴办学校。
在江北,1904年,在头堡设立头堡初级小学,不久迁城内五马坊新建校舍;1906年,增设了高级班;1912年,在五马坊教会侧增设校舍,创办女子师范学校。这是益阳最早的“新学”。
在江南,1904年,受挪威信义会的派遣,倪尔生医生由长沙来到益阳,在桃花仑购地修建了大礼拜堂。1904年,在桃花仑教会附近,创办了信义高等小学校。为了便于学生升入中学,1906年动工修建信义中学堂,次年秋建成招生,第一任校长是挪威人赫资伯,华人陈家珍任副校长。学制四年,课程除设宗教课外,概遵政府规定。1911年,第一班毕业仅六人。1919年,中华信义会成立,由瑞典信义会与挪威信义会共同筹划建立信义大学,校址即现益阳市一中所在地,于1922年建成开学。第一任校长是瑞典魏兹曼博士。学校分三个系:欧洲方言系、社会科学系、数理系。欧洲方言系第一班只有四个学生,社会科学系有六个学生,数理系二十名学生。1935年在桃花仑瓦窑山(原益阳地区制药厂上侧)另建教室和宿舍数栋,创办了私立信义女子师范,后由于教育设施与教育部章程不符,改为私立信义中学女生部。1913年,倪尔生还创办瞽目学校,即聋哑盲人学校,校址设在碧津渡河边,两年后迁桃花仑新址,改为瞽目院,瞽目院开办了30年之久。
益阳的书院,虽然已经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但这种薪火相传的教育传统,历经千年仍光彩照人的治学精神,深长的灵根,浩荡的灵气,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益阳的莘莘学子,陶冶着后人。

BB静(2015-05-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