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祁阳戏
“祁阳戏”:清光绪二年(1876)有许丁明者,在“五里牌”创办祁剧“福”字科班。民国十九年(1930)李浩春开办“庆”字科班。民国十二年(1931),李建义又在五里牌办“金’字科班。民国三十五年(1946),城镇龙侯宫都梁大戏院开设“荣华台班”。历年来,外地班台如“大舞台”等来武冈城乡演祁阳戏的不少,演“平贵回窑”、“定军山”、“黄忠带箭”等百来个节目。
祁剧,也叫祁阳戏。它分为永河、宝河两派,但舞台语言,统一用祁阳官话。声腔有高腔、弹腔、昆腔三种。它是湖南历史悠久、流行较广并对粤、闽等省不少剧种的形成与发展颇有影响的戏曲剧种。祁剧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祁剧现有传统剧目总数上千,有一两百剧目已失传,后在1956-1961年期间发掘出来的。祁剧中的弹腔剧目约占百分之八十,高、昆剧目约占百分之二十。
祁剧音乐,素以高亢、激越见称。曲牌十分丰富,据邵阳地区已整理付印的音乐资料统计,有一千零七十九首。
高腔是祁剧中最古老、最有特色的一种声腔。至今还保留着“帽形燥鼓”这种古老的乐器。祁剧弹腔,是后于高腔兴起的一种声腔,分南北二路。它的南路,包括〔弋板〕、〔安春〕、〔阴皮〕等。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受宜黄戏和徽剧的影响。
祁剧昆腔用唢呐和笛子两种乐器伴奏,唢呐多用于情绪激昂、气势磅礴的唱段,笛子多用于叙事、抒情、轻快的唱段。唢呐伴奏时用大锣、大鼓、大钹以加强气氛;笛子伴奏时用帽形燥鼓轮奏。
祁剧过场音乐,分“大牌子”和“小牌子”两类,大牌子曲调丰富,既可渲染威武雄壮、庄严肃穆的气氛,也可表现热烈欢快、沉痛悲切的情绪。小牌子曲调轻快、流畅,多半用以配合表演动作,表现人物思想感情。
祁剧的脸谱化妆,只用红、黑、白三个基本色调。花脸(净)脸谱,除粉脸外,其它多是专人专脸。祁剧的服装、首饰,也有它的特点。
祁剧的行当,也和其他剧种一样,分为生、旦、丑、净四行。细分又有八大色、十个头等等分称。八大色是生、旦、净、丑每行两个。
祁剧科班众多,名伶辈出。清咸丰、同治以后,祁剧科班到处涌现。据现有资料,自咸、同到抗日战争前,祁阳县办有:鸿、元、如、永、祥、方、香、梅、玉、翠、文、三、喜、荣、国、丽、巧、春、超等四十二个科班。其中玉字科的李玉亮,翠字科的何翠福,三字科的唐三雄,喜字科的刘喜艮,称祁剧三个半聪明子弟,他们都是名重一时的艺术家。培植人才最多的,当推“荣”字科班,如名丑李荣富(艺名李泥巴),名生李荣祯,名旦苏荣兰,他们都是驰名湘桂的大老师傅,在祁剧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二、武冈阳戏
“武冈阳戏”:起源大概在清末民初,专业艺人不多,大都临时搭班,农闲凑合外出演戏,春来回家生产,后为巫师继承掌握,作为人家“酬愿”(又喊还愿)。招客演唱的工具,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但是有一定的地方色彩。节目有“何氏磨媳”、“赶子牧羊”、“傅公子逃难”、“铁板桥”、“湘子服药”、“刘海戏蝉”、“磨豆腐”、“打草鞋”、“打妻劝夫”、“磨房生子”等70来曲。1956年,武冈文化馆挖掘出63曲,记录成册。“降成风”:通过整理,于1956年11月参加湖南省民间艺术会演,评为优秀节目二等奖。省人民出版社将其印成单行本推广。
三、板凳戏
“板凳戏”。属地方戏。就地演唱,不化妆,锣鼓、胡琴伴奏,简单方便,纯属祁戏。民间喜庆婚丧,多有请唱板凳戏的习俗。原武城老艺人刘怀来掌握的一台板凳戏,坐场的有李百花、花脸有朱福原、王松庭,生脚有王顺生、游志道、游先章等。节目有“双拜寿”、“黄鹤楼”、“鸿门宴”、“子仪上寿”等70来个。
四、丝弦戏
“丝弦戏”:其历史渊源,起源于围桌弹唱。词较文彩,雅俗共赏。起初唱些小曲,如“喜报三元”、“西官词”、“摘葡萄”等,调有“淮调”类,“叠断桥”类、“南北词曲”等,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丝弦戏”。节目有“双下山”、“秋江赶船”、“娘送女”、“安安逗米”、“苏文表借衣”、“烤火下山”、“琴房送灯”、“活捉三郎”、“讨学钱”、“杨雄杀妻”、“王昭君”等。曲词柔腻委婉,优美动听。其中有武冈文人自编或修改的“黛玉葬花”、“黛玉自叹”、“悼潇湘”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