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县五节龙起源并流传于陕西省勉县新铺镇新铺湾村,据21世纪初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五节龙因龙头、龙身、龙尾共五节而得名,每节之间以彩绘布面覆裹。除龙头由单人执掌表演外,其余两人各持两节。表演时既可以单龙表现精致灵动之美亦可多条龙组合表现排山倒海之势。通常以一青一黄两条龙配合,在打击乐伴奏下演出。
五节龙的表演分平地和高台两大段。平地表演包括举龙、二龙出水、翻滚游江,缠腰戏耍;高台表演包括卧台翻滚,彩虹飞驾,高台吸水等。
五节龙的价值在于它小巧玲珑,短小精悍,表演起来机动灵活,潇洒自如。表演形式灵活,既可单龙独舞,亦可群龙组合演出,受场地限制较少。充分利用平地与高台,体现空间感、增强舞台立体感。它的表演技术独特,三人一组配合默契,尤其双手单举是独特技巧。
五节龙传承人和龙舞骨干艺人苦于生计无力做好“传、帮、带”工作,据相关资料显示,队伍平均年龄50岁。现代娱乐工具冲击下很多人认为民间文艺“土、俗”而不愿学习继承。经费匮乏不能更新、增添道具维持活动,不能组织队伍外出交流演出。
“五节龙”流传在陕西省勉县新铺乡、城固县原公镇以及汉中市,整个龙体由五节组成,即龙头、龙尾各一节,龙身为三节。
五节龙主要是在春节闹社火和过去举办庙会时,伴同其它民间社火同场演出,表演时,由一人执耍宝珠棍(也叫“绣球”、“火弹子”)在前导引。舞龙者一人手执龙头,其余二人双手各执一节龙体,在“龙翻滚”中上场。现在表演一般由两条龙组成,丰富了色彩、画面并渲染了气氛。表演中,由于增加了在长条凳、方桌上的各种技巧,扩大表演空间,加强了立体感,使舞蹈更为热烈、欢快。舞至高潮时,还施放烟火,以烘托气氛,使龙舞表演具有腾云驾雾的意境。
五节龙既有一般彩龙、火龙的表演动律,又由于龙体结构的小巧,使表演更为轻盈活泼,潇洒飘逸,如:“龙翻滚”、“龙戏珠”、“高台戏水”、“二龙抢宝”、“彩虹飞架”、“龙行云”等,突出了龙的形象和独有的灵巧特色。耍宝人近似武生装扮,动作豪爽,担任领舞和指挥,通过以宝引龙,二龙争宝以及与龙的嬉戏逗趣,使整个表演和谐统一、起伏有致,民间艺人在多年的表演实践中,总结舞龙要领为“拉、顺、送”三字,即;“拉力小,龙不行(走);顺力大,龙不成(不像);送力不均,龙变形。”这是表演五节龙的经验总结。要求三个舞龙者表演时节奏统一、力度均衡、动作协调、步履一致,做到动、静分明,快、慢有序,起伏跌宕,对比鲜明,方能塑造出时而腾空翱翔、威武矫健,时而舒展优美、庄重安详等龙的各种神情体态。
五节龙用打击乐伴奏,有时加进一种独特的“二马驹”(民间长号)吹奏,尽管只是几声嘶鸣,却有力地烘托了气氛。伴奏中,要求节奏欢快、情绪热烈。
关于五节龙的起源,据当地群众介绍,是建国前由修筑川陕公路的四川民工带到汉中演出的“三节龙”,经当地新铺乡的群众学会后编排发展的。由于它结构简单,道具轻便,动作丰富,气氛强烈,因而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建国后的五十年代、七十年代进行过多次加工,并搬上舞台,在参加省、地民间艺术会演中多次获奖。
独特的龙舞品种,具有唯一性。在中华民族的龙舞家族中,品种多样,百花齐放,且常以彩龙著称。彩龙龙体大,龙身长,场面大,人数多。表演时宏伟壮观,气势磅礴,使人振奋,令人景仰。五节龙既不同于彩龙,又不同于空中的飞龙,也不同于三人爬地披兽皮的地龙,龙体小,龙身短,人数少,小巧玲珑,短小精悍。表演起来机动灵巧,热烈奔放,人龙合一,潇洒自如。拟人摹物,形象逼真。传情表意,动作细腻,耐人寻味。使人感受到一种精致的美、灵动的美,而生发出对龙的崇敬,堪称龙的精灵。是龙舞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