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也叫粟米,是“五谷”之一,我地称为“粟子”。粟子是由野生的“狗尾草”选育驯化而来的,成语“良莠不齐”则是由此产生,粟子又分为糯粟和粘粟。
把收获的粟子用石碾碾熟后即为小米,小米粒小,粘粟色淡黄或深黄,糯粟为高粱红色,糯粟米为白色。粟子的种植一般是在芒种季节,抢墒耕整播种后,用粟磙压过,以防下大雨缦死。播下的粟种几天后就会长出粟苗,定苗后浇上二遍水粪,用粟草锄头去薅几遍粟草,粟子拔节抽穗,等到秋天,粟子成熟,粟穗如黄狗肥长的尾巴,害羞的低着头。那时,村子中的鸟最多的是麻雀,树洞、牛棚、猪舍到处都是麻雀窝,繁殖小麻雀后,又回到了竹林、树林。麻雀爱偷食粟子,收获前赶麻雀的人们,以敲锣、放铳来驱赶。
曾经的家乡,自然界生态平衡,鸟多,人们也关心爱护鸟类。如起房子上檩檐时,用二颗长钉,一块布瓦去搭一个燕子窝。封墙抹尖时,把砖块封成斗墙,靠外的一块砖有意留一缺口,好让八哥寻来做窝。
贫困的年代,烧柴缺乏,人们即使是把腿子伸进灶里去烧,也绝不会让捡柴火的顽童去捅树上的鸟巢。
在仙桃,养宠物讲究也多。人们习惯把在墙上做窝的八哥叫“墙八哥”,在树上做窝的八哥则叫“树八哥”。“树八哥”好喂养,白露季节换羽毛不会死,可开始调教八哥模仿人语。
金秋时节,庄稼人把粟子割倒后,铺在田里打一二个的露晒,然后把粟穗下回,农活叫“下粟穗子”,粟穗子在打场上用石磙脱粒,整出粟子来,晒干后入仓。石磙脱粒粟穗的渣滓又叫“粟颍子”,是冬天里装火钵子取暖的较好的填料,一般是用茅包裹着。
茅包,一种简易的储藏用具,多用高粱梗制作。包茅包时,先在地上平行地去放几根草葽子,平整地铺上高粱梗,倒入渣草,捆紧草葽,茅包的两头塞紧穰草后,将其靠支撑物竖起,茅包就包成了。要用时,在茅包中间掏一小洞,用手去抓。
粟子耐热,不怕干旱,故有“只有青山干死竹,未见地里旱死粟”的农谚,说明粟子的抗旱能力之强。
仙桃地域靠汉江边的田块为油沙土壤,多种棉花,也种芝麻、黄豆,也种粟子。油沙粉土适应粟子生长,故产出的小米米质优良。小米大多作为杂粮贴补充饥,有粟米粥、粟米饭,也有粟米交大米煮粥搭饭。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的田块实行“白改水”,种上了水稻,人们吃上了大米,种粟子则少而有之。
小米粥单独煮熬的多,锅里放水,烧开后,放入淘净的粟米,盖上锅盖,开锅后,锅盖掩着,煮几个“把字”(烧柴)的火后,小米粥就煮好了。小米的淀粉丰富,盛在钵子里的小米粥的表面,往往会形成一层稠密的米汤膜。
我国农历腊月初八有喝粥的习俗,为的是祭先农,祭先祖。粥属“流食”,平时人们喝粥,具有一定的食疗作用。喝粥下腌菜,开胃增食欲。如病人,妇女坐月子都有喝小米粥的习惯,一碗碗温馨的粥,把家人的一份份关爱,一份份心意,煮进水里,熬进粥里。
忙时吃干,闲时喝稀;稀饭灌大肚......粥,是一种清贫的记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