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民俗

家乡区县: 湖北省新洲区

新洲民俗志

 

新洲是武汉市郊县,南临长江中游,北枕大别山,西靠武汉,东连黄州、鄂州。总面积1479平方公里,人口90万。新州县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塘堰湖叉星罗棋布,县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

新洲曾是古邾城,旧街位于大别山南端与平原交会处,古为鄂东交通商贸重镇,辖区山水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八百年“香火”相传 :花朝节开发民俗文化

旧街花朝会,最迟起源于南宋淳熙年间地庆福寺庙会,因每年农历二月十五相传是百花生日而得名,迄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始兴时,以大庙为活动场所,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大庙亦名五三公庙,宋时香火旺盛,远近知名,后渐毁败衰落。至明万历年间,佛教在旧街再度兴起,附近53姓又合力重建大庙。烧香求佛者也随之增多,一时信徒云集,自成庙会,且内容各异,形式多样。

每年花朝日的清晨,吃远元宵的人们,饱挣挣地齐集于大庙内外。经过了沐浴斋戒的善男信女,都到庙里顶礼膜拜;一般赶热闹的人就在大庙附近游乐观光。大庙对圣帝殿前,有棵铁树。高2米,铁枝铁叶错错有致,每三片叶间点油灯一盏。傍晚,赶会人争相去铁树上点灯,瞬间,火树银花,精妙极了。 明清之际,邻县 黄冈之大崎山、泉华山、贾庙、铁冶等地农民也慕名前来赶会,来时顺带些竹木器出售。武汉、黄陂及安徽省的宿松、太湖人也闻汛而来,他们顺带的是铜器和铁器。民国期间,江苏的绸缎,湖南的湘绣,皖豫的木耳、香菇……都来旧街赶会,使整个花朝会充满了物资交流的色彩。会期也根据需要,由二月十五一天改为由十四至十六三天。由于增加了物资交流、群众文化活动等新内容,旧街花朝会以其新的魅力,吸引着四方游客,八方商贾。庙会期间,游人如织,商贾如云。山货土产,琳琅满目,会址亦由大庙内外改到空旷的河滩上。场上还搭起戏台唱戏助兴,测字摊、茶摊、小吃摊一应俱全。游人商贾无不各取所需,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牌子锣鼓 

由古代的鼓吹乐演绎发展而来。唐明皇(玄宗李隆基)将民间锣鼓音乐引入宫廷,依宫廷诗词歌赋作曲,书于木牌,供演奏时对照,故名“牌子锣鼓”。后来唐明皇封作曲者为“老郎”,并规定农历3月18日为“老郎”纪念日。此后牌子锣鼓又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多用于婚丧、祝寿、祭祀等仪式上。牌子锣鼓由大锣、大鼓、大钹、小锣、马锣各一、唢呐2只组成,7人演奏。后将大锣、大鼓、大钹改为京锣、小堂鼓、京钹,增添大喇叭、垫钹和击铃,10人演奏。演奏时配上唱词,声腔抑扬顿挫,层次严谨,悦耳动听。新洲区现拥有牌子锣鼓200余套,从艺人员近2000人,成立了“牌子锣鼓”协会和遍布全区的“牌子锣鼓队”。 

新洲的牌子锣鼓以贯穿全境的举水河为界,形成风格各异的东、西两大流派。举水以东的东路子牌子锣鼓,音调深沉浑厚,节奏舒缓自然;以西的西路子民间吹打,细腻委婉、清秀文雅,节奏明快、生动活泼。 

以姐呼娘独家俗 孔埠镇双河村陈子墩因陈友谅曾在此筑寨驻军而得名。后来张姓迁于此地聚族而居,村名仍叫陈子墩,但无一户姓陈。全村共有七大房,三百多户,其中二房五十多户,有一个怪而悖理的习俗,就是以“姐”称呼“娘”。这种习俗,据说在外地是找不到的,可谓绝无仅有。

清顺治年间,张氏二房有一举人叫张之杜,在江西做官,与一个满族黄旗的道台交往密切。道台久居江西,年长位尊。他们在公务往来之余,饮酒作诗,游山玩水,乃至称兄道弟,成了忘年之交。道台有一女儿有方十分,待守闺中,见张文才人品出众,遂生爱慕之心。而张见其花容月貌,也心乱神驰,有所意图。

有一天,小姐竟约张私会,要张向道台提亲。张即恳陈“三忌”:停妻再娶,愧对糟糠;叔侄乱伦,恐遭世人唾弃;三、满汉不允通婚,通则触犯国法,生命攸关。岂料小姐为爱所驱,痴心难改,竟至置声名和生死于度外,随张私奔归故。婚后,处境极为尴尬,作夫人嘛,不符名份,当使女嘛,不合情理。上下人等便只好称其为姐姐,以混淆视听。

再说道台失女,探得行踪后,严令家人日夜追赶。这天,张之杜的归船进入了涨渡湖,不料被追兵围上。张之杜自忖难逃此劫,遂请出小姐商量计策。小姐更知大难临头,果断地说:“祸由我起,只有舍我,你方能脱身。”之杜一时难决,小姐抢至船头,将铁锚系于身上,回头对之杜说:“我生为张家人,死为张家鬼。只要求张家把娘当姐叫,就是对我的真心怀念;并会子孙发达,否则……”说罢跳入湖中。

不一会,追船上来,搜查无果,只好悻悻离去。张之杜命人把小姐尸体打捞起来,带回陈墩厚葬于村南,并嘱后人将娘叫“姐”。

张姐二房族民,亦深为小姐的刚烈行为所感动,从此都以姐呼“娘”,以“娘”呼姐,称埋葬她的那块地为姐姐坟。每年祭祀,必先上姐姐坟。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孔埠有条骂娘河

骂娘河,听起来粗俗人不雅,说起来荒唐可笑,但又确有此风俗,且相沿近三个世纪,成为新洲一方民俗,闻之无不捧腹。

相传清康熙年间的一个寒冬,刘李村的一个姑娘出嫁到陶胜六村,因天寒地冻,小木桥又窄又滑,轿夫们只得抬着轿子涉水过河,走到河心,不小心掉进深水坑里。一会儿,轿晨灌满了水。轿夫们浑身透湿,冻得直打哆嗦,手脚麻木,无力抬起越来越沉的轿子,无奈只好弃轿上岸各自回家。被锁在轿里的新娘子哭喊不应,冻死在轿里。男女双方家人为收尸善后问题发生争执,互不相让,致使人和轿在河中搁置数日。乡民们民愤于两家,祸及冤魂,便相约起来把新娘尸体和轿子一同埋在河里沙滩中。不料夜半,有人听见河里传来女子凄厉的哭喊声。巫师即趁机四处活动,亡言要想免灾,两岸居民必须对骂一天。否则,哪年不骂,哪年河里准会淹死人;哪一家不参与,冤鬼就要找上门来。于是谣言四起,不少人将信将疑。凑巧,第二年厦天降暴雨,河水猛涨,激流回旋,一渡船被浊浪击沉,当场溺死二人。

谣言似乎被这一偶然事件所印证,于是越传越神,两岸居民为免除灾祸,经过计议,请来巫师掐张一算,认定每年正月十五为“骂娘日”,互相对骂,效果最佳。自此,约定成俗,历代延续。“骂娘河”竟成这样“骂”出来的。解放后这一风俗消散了。

张文静(2015-05-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