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獬
吴獬(1841-1918),字凤笙,临湘桃林三合人。他自幼聪慧好学,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十岁即已熟读诸经,十六岁被人称为奇才,十八岁中秀才,二十岁肄业于长沙岳麓书院。后长期蛰居乡里,抚经阅卷,教书讲学,参与编修清同治《临湘县志》。同治十二年(1873),三十二岁的吴獬参加乡试,光绪二年举孝廉。其时正值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讨伐阿古柏入侵之敌,招吴獬为幕僚,吴獬因病未就。第二年,他赴京应试,途经汉口,两广总督张之洞与他晤面,颇受赏识。后来提及吴獬,张之洞赞曰:“洞庭一湖水,唯凤笙饮一匙,我与诸公仅尝其滴耳。”
光绪十五年(1889),吴獬已四十八岁,赴京殿试,却被主考官李鸿藻(李鸿章之弟)忌后于己不利,只得了个第十一名进士,并压制吴不能进翰林院再修,放于广西荔浦县任知县。吴獬为官清廉,关心民苦。自题县衙堂联云:
简政宽刑,与民为善;
修文重礼,息讼宁邦。
他目睹荔浦城乡学风不张,便集诸生于正谊书院亲自督教,谆谆以授,学风为之大振。在庐县任上,庐县赌风甚烈,吴獬严令以治,且亲作《戒赌歌》,张之四乡以劝诫,仅数月,赌风即除。他获知时有两广奸人骗贩内地人口出洋做苦力,据实上报“迭请恶惩”,而“大吏为虎作伥,卒不获准”。吴獬不齿于吏治之腐,为官仅四年,愤然告老回乡。
此后,吴獬潜心于教育,四处讲学,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选为杭州府教授,兼敦仁书院山长①;后应广西巡抚沈中丞之聘,襄办广西学务。辛亥革命后回湘讲学,先后在临湘莼湖书院、岳州金鹗书院、长沙岳麓书院、通城青阳书院、衡山石鼓书院、衡阳研经书院、江宁(南京)三江师范、江南高等学堂任教;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吴獬回岳阳创办岳郡联立中学。吴獬一生从教达五十余年,门下杰出子弟遍及东南诸省。
吴獬创办岳府中学堂,1931年改名岳郡联立中学,图为20世纪30年代岳郡联中校门。 吴獬学识渊博,时常妙语联珠。民国初,北洋军阀吴佩孚驻兵岳州,慕吴獬名,两次登门拜访,第一次吴獬让他吃了闭门羹。第二次,吴獬粗服便装相迎,临别时,吴佩孚求赠墨宝。吴獬不假思索,信手写下一联:“民国正需廉耻将,吾家曾出广平侯。”文字通俗贴切,且以吴姓名人入联,用典信手拈来,不失为一妙联。河北一文人居磨盘洲,以“磨盘洲磨大眼小小齿棱棱吞粗出细”为上联,广征下联,久无人应对。吴獬闻此,专程造访,并以“秤砣岭秤直沟弯星朗朗知轻知重”对之,世人称绝。
吴獬一生著述甚丰,可惜其中的大部分书稿被军阀吴佩孚遗失。现存《湘雅摭残》评价吴獬的诗文:“其文出入唐宋名家,诗格则在玉川、白傅之间”。《不易心堂集》取自吴獬书斋之名,意即“纵使贪泉饮,终为不易心”。全集分诗、文、联语三类。《一法通》,五万余言,是湘北民间谚语、俚语、格言、谐对汇集,不少湘北老人至今犹能背诵全本或部分句子。
吴獬不趋权贵,不慕名利,喜与平民接近,同情穷人疾苦,曾作放足歌,宣传妇女放足,著文赞助兴办育婴堂,养育孤儿。他性情诙谐,幽默,岳阳、临湘两地至今留传许多关于他的趣闻轶事。一次,有位贞操自守、教子有方的孀妇做六十岁生日,请吴獬为她写匾庆贺,吴题“曹操孟德”四字,众人不解其意,请吴獬解释一下,吴獬说:“这孀妇有曹大姑守节的贞操,有孟母教子成名的美德。因此,以‘曹操孟德’四字赞扬她。”众人拍手叫绝。不久,一个心性恶毒的寡妇做六十寿辰,慕名请吴獬题匾,吴獬随手写下“主母亚心”四字,匾额金碧辉煌,又是名家所书,寡妇甚为高兴,吴獬笑着对她说:“这四个字是‘恶毒’二字拆开写的。”在场人无不捧腹大笑。有次,吴獬的儿媳将女裤当大门晾晒,儿子大为不满,以为这有违世俗、礼教,相互大吵。吴獬前去问明原因后,当着儿子的面,从女裤下一钻去一钻来,边钻边说:“我还是吴獬!”后来,儿子羞愧满面,不再与老婆吵架了。
公元1918年旧历二月初四,吴獬以78岁的高龄谢世,世人称他为岳州一怪。
李凤荪
李凤荪,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在农业害虫防治上做了许多突出的工作,也是我国卫生害虫早期研究者之一,在蚊蝇的防治研究上造诣颇深。他编著的《中国经济昆虫学》是我国较早的专著,在昆虫界有较深的影响。
李凤荪,字力耕,1902年8月25日出生于湖南省临湘县一个农村家庭里。全家靠父亲经营茶叶和执教私塾生活。李凤荪上小学时,父亲经营破产,不久又离开人世,家境十分清贫。但他求知欲望甚强,考进岳阳湖滨教会中学。他每天上午上课,下午到农场做工,以半工半读支撑学习。1925年毕业,考入南京金陵大学生物系,侧重昆虫学的学习。
李凤荪自幼对农村深有感情。曾在他的专著绪言中写到:“吾华以农立国,垂五千年,国人生活所需,罔不唯农是赖,……然胼胝之劳苦,常不敌蟊贼之损害,如史称飞蝗蔽,螟务禾稼者,无世无之,是不可抗御之天灾乎?!”他取字“力耕”,立下致力于农业科学的抱负。
在大学期间,仍旧靠工读和学校提供的奖学金维持学业。他身怀大志,见解独到,我行我素,潜心攻读。每逢假日,同学们或结伴春游,或秋爽登高,而他总是孤身独坐在阅览室里博览精读,搜集各种昆虫资料。每年一到暑假,他背负简单的行装,奔赴苏北粮棉产区,调查虫害,采集标本,参加治虫。在大学里4年,他踏遍了江苏省40余县的山山水水,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发表了“江苏省蝗虫之分布”、“捕蝗古法”两篇学术论文。这些文章得到江苏昆虫局局长张巨伯和中央农业实验所吴福桢主任的赏识。1930年1月毕业后,经二位举荐先后在江苏昆虫局和浙江昆虫局任技士兼主任,从事棉花害虫和蚊蝇防治的研究。在工作中他深感国内科技落后,设备和资料贫乏,很多问题难于解决,于是萌生了出国留学之念。1935年8月在亲友资助下,启程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昆虫系学习。在学习期间,他承担了实验室制作蚊虫生殖器标本工作,并受南京中央棉产改进所之托,在美国棉产区考察棉花害虫及防治,以挣得回国的路费。1936年毕业获硕士学位,而且被选为Sig-ma-Xi荣誉学会会员。
1936年回国后,在南京中央棉产改进所棉虫股任技正。1938年回湖南,闭户3月,收集整理自己历年研究资料,写出了50万字的著作《中国经济昆虫学》,出版后影响甚大。
1938年后,李凤荪曾先后在湖南农林改进所、湖南农业专科学校、浙江大学农学院、福建农学院、湖北农学院、湖北医学院、武汉大学农学院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湖南大学社会学院院长肖杰伍的推荐,返湘出任湖南大学农学院院长,1951年院系调整后,任湖南农学院昆虫学教授和植保系主任。1959年成立湖南林学院,他奉调任该院森林保护教研室主任。1964年调中南林学院直至1966年8月1日去世。
李凤荪曾担国民政府教育部昆虫名词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昆虫学会理事、湖南省科联和科普协会副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昆虫学报》编委等职。
在卫生害虫防治研究上有突出贡献
1936年回国后,全力投入了当时各种昆虫研究工作,他东奔西跑,哪里有虫情,他就奔赴到哪里,全力研究防治之策。在江苏昆虫局工作期间,他专门从事棉花害虫的防治研究,同时不断总结成文,相继发表了《中国棉虫研究趋势》、《棉作害虫》、《红铃虫》等论著。他在浙江昆虫局工作期间,当地正值蚊蝇传播疾病猖獗,他即投身于蚊蝇生活习性和防治的研究。为了研究药剂对传染丝虫病的库雷蚊的防治效果,他在自家宿舍附近的菜园里埋下12个瓷缸,放水装粪让库雷坟产卵,繁殖幼虫,然后进行药剂防治试验,每天夜晚都手执电筒逐缸进行观察,记载各种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对比,由于人手不够,他全家妻子儿女都帮忙记录,这项“家庭试验”竟一直持续9个多月,从不间断。这一全家投入科学实验的动人事例,在昆虫学界传为美谈。经过几年对蚊蝇的研究,李凤荪成为我国早期研究卫生昆虫的有数专家之一,他先后在多种刊物上发表了:《世界疟蚊名录》、《蚊虫防治法》、《家蝇之传染病与防治》、《家庭的卫生害虫》等19篇有关卫生昆虫的论文。同时他对血吸虫为害也进行过调查研究,还深入到岳阳湖区实地考察,向湖南省政府提出灭螺治病的建议,受到省领导的重视。1944年他完成一部卫生昆虫专著——《中国乡村寄生虫学》,这是一本早期研究中国农村卫生昆虫著作,对当时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因而受到当时国民政府的重视,身为湖北省省长的陈诚为之亲笔提上书名。
1938年他为了摸清中国西部高原的昆虫种类及分布情况,他参加中国农业考察团进入青藏高原的川西藏族地区,连续考察三个多月,收集了大量昆虫资料。后来,他还利用教学兼课之便,进入广西中越边境、海南岛热带森林、福建海滨收集热带及亚热带昆虫资料。随后,有一年湘、鄂、川武陵山区蝗灾严重,他带着眷属旅行常德、沅陵、泸溪、吉首、桑植十余县进入鄂西恩施,深入农村乡里,收集蝗虫资料并研究防治措施。他马不停蹄地转战南北在各地调查、收集资料、研究虫害发生的规律,资料聚集如细涓汇成江河,著写一部总汇中国昆虫学巨著的雄心在他脑海中萌发、构思。
李凤荪性格的突出特点可概括为:勤劳、苦干、倔强。他一身充满着追求、奋进的生命火焰,走到哪里就干到哪里,他的爽朗谈笑和炽热的热情使周围的人感到他那顽强的生命力。即使在年过半百步入老龄时,他仍然照样上山下乡,深入现场,与青年人一道翻山越岭,采集标本,调查虫害。由于他有坚强的事业心和对科学执著的追求,不论处于顺利和挫折的境遇,都能同样保持着旺盛的热情,置个人荣辱于不顾。1957年他那直言弊端的个性使之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下放到偏远的江华林场一个小工地劳动,他依然干劲十足,以他超人的体力,经常肩挑百斤担子,轻松地来往于田头和林间小道,从不气馁。1959年12月,冰消雪融,中共湖南省委在《新湖南日报》上公开宣布摘掉他的右派帽子。从此,他更加情绪高涨。在他57—60岁之际经常上山下乡,他此期行经湖南会同、靖县、通道、绥宁、慈利、宜章等30余林区县调查森林虫害,并写了《竹蠹虫的发生及防治的研究初报之一》、《江华麻江伐木松蛀虫简报》、《苏云金杆菌防治松毛虫研究简报》等10余篇森林昆虫研究论文。1959年他得知白蚁对林木和建筑物的危害甚大,他立即奔赴临湘县现场,与老农一道寻觅蚁巢,连续工作了三天三晚,终于在一个棺材里直捣白蚁的“大本营”。如今这个大白蚁窝还保存在中南林学院昆虫标本室里供陈列展览。“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就是李凤荪的倔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