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明杰续2

家乡区县: 湖南省临湘市

呕心沥血,撰写巨著业精于勤,这是李凤荪做人的根本,他治学严谨,操守过人,确有古人那种“卧薪尝胆、椎股悬梁”的苦劲。他长年累月夜半鸡鸣即起,先来个痛快的冷水浴,精神百倍,然后襟坐攻读,或伏案写作,直至天明进早餐,然后上班或上课教学生,数十年如一日,少有松懈。他体健神旺,精力充沛,与人谈吐或课堂演讲声如洪钟,未见其人则可先闻其声。在他35岁之际,曾一度失业,仍闭户潜读,将多年累积的调查的资料进行系统总结,1940年,一部在他心中孕育已久的巨著——《中国经济昆虫学》(50万字版)出版问世,此著记述我国1300余种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活史及防治措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且实用价值很大的昆虫学专著,受到国内外高度评价,在海外英、美、日等许多国家广为传播。此书之出版不仅奠定了李氏的学术地位,同时也成为他终身为之奋斗的学术方向,他意图不断扩充、完善,成为一部能反映中国昆虫全貌的大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均较旧中国优厚,他得已有条件将这部巨著大为扩充,同时国外的昆虫学家得知他打算再版此书,从道义上、资料上提供了多方的支援,终于在1951年,《中国经济昆虫学》(240万字版)在长沙问世,这是他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件礼物。这本新版本,内容庞大,记述昆虫种类增至1700余种,各虫形态描述及生物生态学特性叙述尤详,并附有插图。此专著是中国昆虫学发展史上的光辉一页,为教学、科研、对外科技交流都起了重要的作用。苏联、法国等国对此书甚有好评。因为50年代的国际交流环境不佳,此书未能畅达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在李凤荪晚年时,打算再进一步三版此书,并扩充到600万字,可是疾病不给他享有的时间,这只有用“壮志未酬身先卒,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名言为之一哭了。

教书育人,桃李遍天下

李凤荪虽然从事过多方面的工作,且更易频繁,但他基本职业仍然是当教授,自1939年从美国留学归国后,即进入教育界任职,最先在浙江大学任昆虫学教授,1940年7月后,相继在福建农学院、湖北农学院、湖北师范学院、湖北医学院、武汉大学农学院、广西大学农学院、海南大学任教授,或兼任系主任,或兼任院长,为我国农学界和植保学界培养了大量的专门人才。其中出类拔萃的知名学者有:肖刚柔、李运壁(已故)、陈常铭、雷惠质等教授,他们都是李凤荪的门生或助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李凤荪从武汉回到长沙,但任湖南大学农学院教授兼院长及病虫系系主任,以后随着院系调整和变动,他转入湖南农学院,随后又转入湖南林学院,再转入中南林学院任教。他素有开拓新学科的兴趣,森林昆虫学是一门新学科,且综合性、理论性强,与生态学关系尤深,他选攻此学科意在开拓和创新,故他可以称之为我国开设森林昆虫学资深位高的第一位教授。由于这是一门新课,基础差,资料缺,学科人才少,就连一本现存的教材也没有,一切得新编自创。于是李凤荪一面上课,一面结合实习进行科学研究,从调查研究中收集教材资料,同时带领青年教师采集昆虫标本,通过工作培养提高师资。在广州中南林学院时期,他还指导过3名越南留学生。由于他的科学根底深厚,掌握资料多,同时指导现场的能力很强,所以生产单位经常来函请教,或请他赴现场解决害虫问题,他总是热情奔赴害虫发生地进行调查,虚心请教老农和当地干部,与他们共商治虫良策。他深知森林昆虫问题的复杂性,意识到要以生态学观点指导防治虫害,必须走生物防治的路子,对单纯用化学药剂治虫持保留态度,在50年代他就是一个先知先觉者。他这一先进的学术思想对中南林学院昆虫教研室的后继教师有深刻的影响和启迪。

壮士暮年,雄心不已

1962年李凤荪已是花甲之年的老翁,此期党大力贯彻知识分子政策,制定并实施高教六十条,他心中又燃起勃勃的壮志,在一次座谈会上,他宣布要在晚年做三件大事:一是进一步扩充再版《中国经济昆虫学》,篇幅拟增扩为600万字;二是编著《中国昆虫谣谚集释》;三是编著《养蜂学》。事实上他已经着手开工编写,如《中国昆虫谣谚集释》一书已写成十多万字的初稿,《养蜂学》也初具眉目。

正当他朝着既定的目标奋进的时候,病魔却无情地向他袭来。1965年7月湖南衡阳地区蝗虫猖獗,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当地干群焦急万分,衡阳地区专员向他发出救援电报,他收电后,日夜兼程奔赴现场,察视灾情。正当他在田野奔走之际,突然肚痛、腹泻、呕吐,最后昏倒在地……。地委干部将他送进医院抢救,经过会诊,一个悲痛而不祥的诊断是——晚期胃癌!接着他被送回广州中山医学院治疗,决定实施手术,胃被切去一大半。李凤荪一贯乐观好强,在这样可怕的绝症面前,他想到的不是死神正在向他迫近,只要病情稍为缓和,他那生命的火光又重新燃起,他对老伴讲:“现在自然科学发展得快,我要阅读一些期刊”,这样,病房里就置放了十几本中外杂志。他从医院回家后,经常想到的还是书,不久,他要老伴陪他乘车去离学院十几里的市内购买回几种英文原版书刊:《昆虫学基础》、《森林昆虫学概念》、《森林昆虫学进展》。他一生嗜读如命,生前藏书数百册,每日晨起攻读,如饥似渴,临终还不忘读书,死后留下的财产无非也是些书。作者在他病期曾去拜视过他一次,他当时信心十足地讲:“我的自我感觉尚好,争取活五年,将我要写的三本书写完”。可是死神并不因为他不想死而放慢脚步,他再次倒下了。在垂危自知生命无望时,他最后托咐的还不是儿女情长之言,他说:“不要给在新疆、湖北、江西、湖南各地工作的儿女拍发电报,不要来广州告别,以免浪费时光,耽搁工作”;在弥留之际,他仍然断断续续地恳求医生和亲人:“我死后,请把遗体交给中山医学院作解剖用,希望让学生能多获得一点人体解剖知识,希望医学界能从中积累一点资料”。

1966年8月1日,他那包含着无限热情和生命之光的心脏停止了跳动,这位中国人民优秀的科学家与世长辞了!但是他那刻苦奋进,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辈前进。

吴磊伯

吴磊伯(1914-1984)地质专家。临湘人。北京大学地质系肄业。1936年加入共产党。1938年西南联大毕业后任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东北地质学院教授、矿物研究室主任、地质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地质力学分析》编委会主任等职,对山字型、棋盘格式等构造作过深入研究,对小型结构研究造诣尤深。是中国岩组学及砾组学开拓者之一。一生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HLQ(2015-05-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