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东白湖

家乡区县: 浙江省诸暨市

世人向往的浙江省首批风情小镇
入选理由
想在这里做一只野鹭,掠过东白湖面,羽翼轻拍,激起一缕清风,在春天湛蓝的天空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自由的鸣叫声在旷野上空久久回荡。
想同时间一起深厚成一块青石板,铺满村间巷口的长弄,任三、四月的烟雨在身上肆无忌惮地撒欢,听踩过身上的脚步叩出的“嗒!嗒!”声,清脆而又充满诗意。
想在这里做一次徒步旅行,以东白湖坝下为起点,按西—东—北—南行走。沿途有自然美景赏心,有珍贵史迹怡情。偶尔还可收获鸟儿伴唱、泥巴吞鞋的惊喜……
诸暨
赏心怡情世外桃源
东白湖镇位于诸暨市以东18公里的东白山麓,由原陈蔡镇和斯宅乡合并而成,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是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镇”、省“板栗之乡”、省“百家旅游乡镇”、绍兴市“小康乡镇”、绍兴市“平安乡镇”。全镇现有工业企业(含个私)492家,行业分布以电容电器、环保机械、针织服饰、家具藤器等为主。
东白湖镇是传统农业大镇,以出产茶叶、果蔬、毛竹、粮食为主,特产有名茶、板栗、香榧、竹笋等,尤以“天珍”香榧和“笔峰春”名茶最为闻名,多次被省农业厅、国家农业部评为省优、部优产品。近年来,东白湖镇充分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和内涵,巧妙结合各村自然条件和文化元素,做足山、景、湖、宅文章,在共性中追求个性,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韵”。尤其是做好香榧文化、教育文化、道德文化的保护和挖掘。
诸暨人素以耕读传家、重教兴学为荣,而斯宅就是最突出的“标本”。斯姓人在三国时因为“孝”而被孙权赐姓,可以说是以“孝”起家的,“孝”与“文”合起来就成为一个“教”字,中华民族重视教育的传统在斯宅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斯宅完整地保存着三种学校的建筑形态:笔峰书院(私塾)——华国公别墅、象山民塾(学塾与新学堂的过度)——斯民小学(新式学堂)。这三代学校,形成一条清晰和保存完好的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脉络。这条“黉宇”黄金链,在全国都是很少见的,它正是斯氏文化的灵魂。
钟灵毓秀,引来几多骚客。南齐时,钱塘褚伯玉在东白结庐,隐身求志三十余载。魏末赵广信,在这里建道场,炼丹修道直至终老山中。黄巢征战路过诸暨,受尼姑点化,东白山脚至今有村名叫蔡义古。宋代理学大家,一代宗师朱熹,因慕黄开之名到岭上黄访贤,他在村口种下的两株大叶冬青至今还在。斯民小学,留有康有为的题词;洋房子,接纳过著名作家张爱玲……星光璀璨,为这里增加了可圈可点的人文景观。
潋滟的湖光,空蒙的山色,古老的民居,淳朴的乡情……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于此。东白山的确是一个迷人的地方。这里的山水,这里的民居,这里的人文,乃至这里的民俗民风,无不给人以诱惑。在这里沐上林溪清风,啜瀑布岭仙茗,听东白山传说,受当地人款待,着实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
世博之旅·恋之风景
生态湖泊——东白湖
这里是绍兴市域范围内最大的生态型湖泊,控制流域面积187平方公里,总库容1.164亿立方米。湖区环境优美,四周密林覆盖,烟雾缭绕,青峰屏立,林木苍翠,植被近乎原貌,生态条件优良。湖湾港汊深幽曲折,半岛星罗棋布,且大多三面环水,形态俱佳,清水、浅滩相拥,古木、花草相连,野鸭、白鹭相伴,鸟语花香阵阵,空气清新怡人,自然形成了诗意空间。湖内有擂鼓坪等半岛,三面环水,风景优美;库周围有天桥观景处、东白山自然保护区入口处园林小品、旗山禅寺等景点。
高山湿地——东白山
从山脚廖宅村沿小径蜿蜒而上,一路层林叠翠,古藤虬结,石桥幽泉,珍草奇花,令人陶陶然如入桃源胜景。东白山地形复杂,小气候环境多样,有红豆杉、香榧树、香果树、七子花等1000多种珍稀植物。有东白日出、东白云海、东白雾凇、峡谷飞瀑、黄金浪、高山湿地、古香榧林等著名景观,东白山地区又为当年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支队的主要活动地。站在太白尖上,茫茫云海尽收眼底,群山如叶叶扁舟,游弋于云的浪涛之中,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油然而生。
江南巨宅——千柱屋
东白湖生态旅游区内的斯宅地区为全国最大的斯姓聚居地,现有斯姓人口12000余人。斯氏古民居建筑群有完整的清代古民居建筑14处之多,与这些建筑有机结合的石雕、砖雕、木雕装饰工艺等更具地方特色,其中千柱屋(斯盛居)是斯氏古民居建筑群中的核心建筑。“千柱屋”砖木结构,气势恢宏,建筑面积占地6850多平方米,有屋118间,弄32条。内含10个天井,屋柱盈千,故名“千柱屋”。它是一处研究我国江南地区清代民居建筑史难得的珍贵实物资料,被广泛誉为“江南巨宅”。
峡谷飞瀑——西岩龙潭
西岩龙潭飞瀑景区位于东白湖支流孝义溪上源的龙潭峡谷内,有大小五级瀑布,主瀑落差近50米,宽约20余米。其核心区龙潭峡谷与瀑布景色秀丽,古木参天,尤其是每当雨季,白练飘舞,声若雷霆,让人恍入仙境。峡谷山顶有西岩寺,乃供奉当地名宦“胡公”的祠庙。附近娄曹村生产的香榧,为当地的一大特色名贵产品。
崇文重教——笔峰书院、斯民小学
笔峰书院位于千柱屋南侧松啸湾内,为斯元儒子孙读书之处,因书院背靠笔架山而得名。书院内古时无楼梯,原斯元儒子孙在此读书时,早上大人用木梯子送小孩入二层楼读书,中午用吊篮送饭上去,晚上又用梯子将小孩接下楼,其间不许小孩下楼,可谓诸暨人“耕读传家”、重视教育很好的物证。

陈钰琼(2015-05-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