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

家乡区县: 福建省南安市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泉州地处海防前线,国家投资少,经济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的自给、半自给状态,人均经济总量居全省地市倒数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机遇、扭住中心、爱拼敢赢、大胆实践,经历“三来一补”起步、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区城经济展宏图的经济发展阶段,走出一条“以市场化为制度基础、民营经济与外向型经济互相促进为最大特色、县域经济发达为突出亮点、品牌化为突出优势”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路子,创造了“泉州模式”。

经济实力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创造泉州发展历史的新辉煌,也成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全市GDP在1978年为7.79亿元,到1992年突破100亿元,到2002年突破1000亿元,2007年突破2000亿元,2009年突破3000亿元,2013年达5218.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71元增至6.27万元;财政总收入由0.8亿元增至649.5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4年的333元增至1331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0年的1538元增至35430元。1996年,全市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并在全省率先迈出宽裕型小康建设步伐。 泉州人民立足实际,奋力打造特色经济,促进泉港“石化基地”、丰泽“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晋江“中国鞋都”、石狮“中国服装名城”、南安“中国建材之乡”、惠安“中国石雕之乡”、德化“工艺陶瓷之乡”、永春“芦柑之乡”、安溪“乌龙茶之乡”等特色经济的形成并驰名海内外。 专业化、基地化、区域化、集群化的生产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带动大泉州城市建设与繁荣,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

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188.5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42.5%,城镇化水平达61.6%,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沿海次中心城市为骨干,立体交通网络完备、市政设施完善,具有闽南侨乡特色的泉州湾都市群雏形初现,泉州以组团式、海湾型的城市形态进入全省三大中心城市行列。 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抓好文化和城市建设,荣膺国际花园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中国十大和谐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市民最满意城市、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等称号和荣誉。 辉煌的业绩总结过去,更为未来发展奠基。泉州人民正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一轮创业,对业已形成的“产业”、“城市”、“港口”发展战略框架进行拓展、深化、创新和完善,全力以赴实施打造泉州经济升级版、改革创新示范区、生态宜居幸福城三大战略,努力提升泉州在国内外的整体经济竞争力、科技文教竞争力、现代城市竞争力、民生保障竞争力、行政管理竞争力,力争把泉州市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政治清正、文化繁荣、民生宽裕、社会稳定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

小五(2015-05-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