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 嫁 旧时,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男婚女嫁受"父母之命, 媒灼之言",并有一套繁琐礼节。 一、发 书,又称"定庚"。 凡儿女订婚,双方家长通过媒人得知对方的八字,看是不是"合相"如无不合,则由双方父母选择吉日,互相交换"庚书"。和信物。男方多以首饰、女方多以针线,以示终无反悔. 二、视 节,发书以后, 男方每年在端午'中秋'春节向女方父母/ 叔叔伯伯等亲属敬送礼品。如果送的是"抬盒"(种木质器皿) 装的话,则预示着男方来年一定会来娶亲。让女方做准备, 如果女方不肯接受"抬盒"装的礼物,则预示女方不肯。 三、过 节, 婚前一天,男方要马上送猪、鱼、 酒以及其他办酒席需要的食品以便供女方办宴席要用。 另外要准备一定的衣服和金银首饰送给女方。 四、嫁 娶, 花轿四角挂马灯四盏。当天晚上,双方都要举行告祖仪式, 在娶亲途上,遇到河,要向水中丢钱,叫"祭桥"。 五、当天晚上一般要闹洞房,并且有"闹洞房, 三天不分大小"之说。利用男女的缅婰迫令做一些亲热动作, 众人皆笑。 六、回门。一般是结婚第三天,女方要回门看望父母。 南方则要准备一些礼节性礼物。 现在主张婚姻自由,但依然有一些细节延续来的风俗。桃林丰锅团年饭
在临湘市桃林镇,人们至今还吃着“田畈上的丰锅团年饭”。大年三十的一大清早,天还没亮时,一家人将锅架在自己的田土上燃火煮熟,围着锅吃,慢慢吃,天慢慢亮,即使刮风下雪,这种习俗也不改变。“丰锅”的做法,就是将大块的腊肉放于锅底,再在上面一层层的铺上油豆腐、萝卜、香菇、白豆腐、白菜、粉丝、黄花等,营养和荤素搭配,恰到好处,相互补充,荤而不腻。据当地老人讲,这种在田畈上煮吃团年饭的习俗可能与旧时祖辈们躲避频繁的战乱有关。先辈们把寻到的能吃的东西都放在一锅炖,为不使敌人发现,就将肉等好菜放在锅底,一锅这样的菜煮熟后,有时可吃两三天。后来“丰锅”的“丰”又被取意为“丰富、丰收”的意思,即锅里的菜越多来年越丰收,哪种菜煮得越烂来年哪种庄稼收成就越好。
白羊田鲁家天狮
我们民族的狮文化,可谓渊远流长,异彩纷呈。常见的有南狮北狮,文狮武狮之类。而集各狮之长,兼具龙威的则只有鲁家天狮。 据《鲁氏宗牒》记载:明代洪武年间,兵部尚书鲁思俊年事已高,思乡之情日重,闷闷不乐。皇帝得知,准其回乡省亲祭祖。于是,鲁家屋场族人连绵十里,玩龙舞狮,锣鼓鞭炮恭迎尚书返乡。尚书呼吸到了家乡的清新空气,看到了熟悉的龙腾舞狮,壮怀激烈。他当晚就召集族间头人,商议决定改进乡里流传的狮子舞。他说:“《汉书.礼乐记》载,龙王生九子,其一为狻猊,也就是狮子,但龙王生的这头狮子,送给了天上的文殊菩萨做坐骑,便是天狮了,是吉祥与智慧的象征。因此,我们要制造,就制造天狮……”。 鲁尚书回的这个家乡,就是现在的湘北白羊田镇美丽山水间的鲁家屋场。当年,尚书组织屋场精明能干的工匠,经一个冬天的反复研试,造出了高贵祥瑞的天狮,并配独有的乐谱锣鼓点和舞技步伐,留下秘嘱,传至今日,已是第十八代传人。 代代谨记先贤遗志,鲁家屋场已生衍到四、五百人丁,鲁家天狮更是不断发扬光大。每年秋收上岸,族头便组织族里最优秀的工匠,到祠堂集合,秘制天狮。当然,用料是考究的,制工是精细的,工匠的吃喝报酬,全是由族人分摊的。选定吉日良辰,合族聚会,祭过祖先,报告完制造计划,便紧关祠门,凡女性不得入内,杜绝技术外传。木匠造出骨架,篾匠扎出身廓,裁缝包上外皮,饰麻绒为毛发,安灯泡为眼睛,首尾装响铃。幼狮五、六十斤,成年狮百多斤,集中在两根精致木柄上,由两人举在空中合舞。鲁家天狮一年一新,从不舞旧狮,一般造两大一小,三狮一组。舞时根据情况,可一狮,可双狮三狮,如果需要,便联合更多鲁姓屋场,群狮齐舞。 鲁家舞狮人同造狮人一样,是族人的骄傲。他们个个相貌堂堂,思路清晰,身手敏捷。因为基本上造狮之时,就是族中英俊少年练舞季节。他们按锣鼓点及音乐,练步伐,舞的是幼狮,舞狮人着紧身红装或黄装。有双狮捧球、群狮捧月、玉竹盘龙、猛虎跳涧、鹭鸶串联、麒麟送子等十八种不同玩法。有三十余种锣鼓曲牌,完全按照场面需要,在缠绵或激昂的唢呐锣鼓声中,舞出喜庆或忧伤情节,间歇还串以炮仗响铳,配以热烈的吆喝声及众人的伴和声……,既能为私之红白大事,又能为公之开工庆典制造浓烈气氛。鲁家天狮所表现的举止神态,让人过目不忘。所以,他们总被请到县里省里,为重大活动助兴,参加过全国首届农民艺术节,得了奖,载入了《中国民间舞蹈集成》这种典集。
鲁姓族人以民族力量,开发利用天狮文化,给世人带来了美好与吉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