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与台湾一水之隔,泉台关系源远流长。泉州是对台工作的重要“窗口”,在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五缘”:
地理位置咫尺相望,“地缘”相近
泉台两地,关系源远流长。地缘是泉台之间一切渊源的基础和前提,泉州位于福建沿海中部,与台湾地缘的关系最近。地理位置上,泉州市是大陆陆地距离台湾最近的区域。台湾海峡平均宽度为200km,由台中港到泉州惠安的崇武也不过170km左右,而南安石井至金门仅约13km,这使泉州成为两岸互访的最近陆上通道;肖厝港距高雄港194海里,距台中港94海里;晋江围头距金门5.6海里,是大陆与金门距离最近的地方。
人口地理祖地根源,“血缘”相亲
泉州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台湾汉族同胞中约44.8%近900万人祖籍泉州。历史上泉州曾有三次移民台湾的高潮,仅1945年前后泉州去台就有10万余人,全市现有台属16万人,居住在泉州的台胞3000余人。泉州籍人士不少是台湾的政要和富豪。被台湾《卓越》刊物列为“百大富豪”的蔡万霖、王永庆、黄世惠等13人,列为百大民营制造业主的王玉珍、许胜发以及林洋港 、施启扬、王玉云等20多人,以及不少政党头面人物和知名人士的祖籍均在泉州,他们在岛内政界、经济界、学术界和广大台湾民众中均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文缘深。由于历史上泉州人大量移居台湾,带去了泉州的文化。因此,今天具有浓郁泉州地方色彩的民歌、小调、南音、木偶、高甲、梨园、打城戏等传统文化,在台湾民众中仍有较大的吸引力。 商缘广。据记载,早在隋朝时,泉台两地就有商贸往来。宋元时期,台湾作为泉州海外交通的中转站,通商贸易络绎不绝。到了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政府开放台湾鹿港与泉州蚶江对渡通航,泉州与台湾的贸易也未曾停止。
文化地理共性突出,“文缘”相承
泉台两地文缘文化的归属认同:①共同的方言。两地同腔同语,同讲娓娓动听的闽南话;②相似的建筑风格。采用相似的装饰手法,展现“红砖白石,出砖入石燕尾脊”的形式美感,蕴涵相同的文化内涵;③相同的戏曲艺术。泉州的许多戏曲又大都传至台湾,更深受台湾人们所喜爱,如梨园戏、高甲戏、布袋戏、提线木偶、歌仔戏、南戏、打城戏等。尤其是泉州的古乐南音,在台湾广为流布。近年来,泉台的南音文化交流十分频繁,这是两地文缘文化认同的明显力证;④广泛的民间信仰。泉台两地在民间信仰上,同神、同拜、同庙,如妈祖、玄天上帝、王爷、关帝、后土等;在台湾多数的神佛宫庙都是从泉州分炉过去的,台湾的闽南移民,以泉籍最多,妈祖分炉到台湾,当然是泉籍人分炉最多。从对神佛崇拜的心理和仪式来看,泉台两地又几乎如出一辙,神缘关系不分彼此。
经济地理互通互补,“商缘”相通
泉州先民在台湾的经济开发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明代,泉州人郑芝龙在台湾北港开始了初期的开发。1661年泉州人郑成功收复台湾,积极开展闽台两地贸易,主要是泉州一带的商人为发展海峡两岸贸易做出积极的贡献。在1784年,继厦门与台湾鹿耳门间对渡后,又开辟了蚶江(泉州港)与鹿港(彰化)之间的对渡,泉州成了海峡两岸交通和贸易的桥梁。从1983年首家台资企业落户泉州起,截至2008年12月,泉州累计批准设立台商直接投资企业1335家,投产(开业)台资企业821家,规模以上企业400家,台商实际到资13.1498亿美元。2009年国务院通过设立泉州台商投资区,拓展泉台合作、增广商缘,促进旅游互动,为泉州对台旅游产品开发提供有利条件。
政治地理历史归属,“法缘”相循
泉州先民入台时,不但把家乡的住宅式样、时岁习俗、婚丧礼仪带进台湾,而且把家乡所信仰的道教、佛教及其他神祉请进台湾奉祀,历代相传。如目前岛内440余座龙山寺、260多座上帝公宫、100多座清水祖师庙和其它大量的神祗、寺庙大都是从泉州分灵出去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