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高级中学

家乡区县: 延平区

1937年顺昌县,该校名为福建省立顺昌简易师范学校。1941年迁址沙县,改称福建省立国民师范学校。1951年搬迁南平,始称福建省南平师范学校。1957年到现址办学。1958年依托该校创办南平师专,1960年该校独立办学。因“文革”时中等师范教育停办,1969年改办为南平三中。1978年复办师范教育,1989年被确定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中国[政府合作加强师资培训项目学校。1999年,由于师范教育改革和高中教育发展的需要,该校改办为南平市高级中学,办学规模定为36个班级。2004年以“名校带民校”方式扶持南平市希望高级中学办学。 2009年4月该校被评为福建省一级达标学校。

1、 办学现状

南平高级中学校园占地4万多平方米,校舍建筑26599平方米,装备了校园网、多媒体电教、计算机教室、电子备课室、各类实验室,以及图书馆、会议中心等,图书8万多册,报刊杂志300多种,设施设备总价值近3000万元。 教职员工定编为172名,在编教师中特级教师2名,高级职称教师37人,中级职称教师42人。具有本科以上93.6%,部分教师具有双学历,已经培养教育硕士7名,另有3名在读硕士研究生。在校学生约2300名。 学校现为福建省二级达标高中,同时还是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福建师大教育实习基地、福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福建省绿色学校。

改制以来投入1100万建成科技、图书大楼,投入200万建成校园网,投入480万建成男女生公寓,投入440万配置省一级达标高中各项教学仪器设备,投入320万完成操场一期改造和各项修缮工程,投入114万配备了校内资源信息中心等功能的多媒体交互式网络系统,贯通46间教室、计算机室、电子备课室和各类实验室。目前投资近400万在建的250米环形塑胶运动场可望新学期交付使用。现为福建省二级达标高中,有36个班级,1988名学生,同时还是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福建师大教育实习基地、福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福建省沿海地区青少年德育实验学校、南平市心理教育示范学校、2006年被省教育厅确认为福建省首批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目前,学校承接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

2、 办学成就

在举办师范教育时期,培养了两万多名中小学师资,从中成长起来一批特级教师、“闽北名师”等教育专家,享有“闽北小学教师摇篮”的佳誉。改制以后,已经培养了三届近2000名高中毕业生。会考成绩多年超过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的标准,高考成绩居同类学校前茅,为社会培养了六届4200余名全面发展的高中毕业生。改制办高中以来,教学中心工作取得喜人成绩:会考成绩连续五届超过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的标准,部分学科取得了及格率和优良率均为100%的优异成绩;2002年首届毕业生参加高考即实现了70%以上考生上线的目标;2003年达94.46%,本科上线人数增幅居全市同类学校之首;2004年达 95.19%,呈稳步上升趋势;2005年达98.74%, 2006年达98.51%,2007年达99.80% ,本科上线人数达396人,实现新的飞跃。

学校办学成就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肯定和好评,赢得了“发展迅速、进步惊人”的赞誉,成为全省中等师范学校改制普通高中的成功典范。学校还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基层党校联系点、福建省绿色学校、福建省先进教工之家、从1985年以来,我校连续被评为福建省文明单位(文明学校)。

3 、办学理想

在师范教育时期,我校积极争创全国一流中师,根据“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培养要求,形成了“诚实、勤奋、严谨、开拓”的校风。

办学改制之后,该校努力追求 “生命化教育、个性化教学、人性化管理”的办学理念,

大力塑造“团结、拼搏、严谨、创新”的校风,以科学精神求真,以人文关怀求善,以艺术熏陶求美,培养“志向高远,品格高尚,言行高雅,识能高强”人才。根据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我校正加大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运作。目前正朝着争创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和知名品牌高中的目标不懈追求与奋进中。

办学理念:生命化教育 个性化教学 人性化管理

办学特色:寓教于乐 寓教于思 寓教于行

校训:志存高远 品德高尚 言行高雅 识能高强

校风:团结 拼搏 严谨 创新

教风:爱心施教 和谐高效

学风:励志勤学 尊师守纪

4 、光辉的历程

这是一所布局科学规范,环境优雅和谐的花园式学校;这是一所设备完善、功能齐备、条件优越充满生机的学校。4.2万平方米校园环抱于青山之间,散布在绿荫之中,满眼春色,一处一景,登高处可坐览大江秀美的景色。

漫步校园,绿树掩映,草茂花繁,翠竹摇曳,鸟语花香,幽雅宜人。当你流连于雕塑草坪、枫叶广场,当你晨读于雅室曲径、园圃树荫,当你放歌于枫红樟翠、花团锦簇,你会亲见着美,呼吸着美,与美同在风景之中……

追溯1937年7月,当抗战炮火惊醒芦沟晓月,在闽国群山顺昌县诞生了我们学校,始名“福建省立顺昌简易师范学校”,严格先生为首任校长。办学伊始条件艰难,师资紧缺,8名教师,一个班50名男生,借古庙祠堂栖身创立最初基业。1939年,学校规模逐渐扩大发展成5个班230名学生。严格校长生前曾深情地回忆:条件虽然艰苦,但师生怀着报效祖国,服务山乡的赤诚之心,努力学习,磨炼自己,从没有放弃对学业的追求;同时,师生不忘国忧,在宣传发动抗日,唤起民众抗日意识,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每日清晨歌咏队上街,唱抗战歌曲、呼抗日口号、演抗战短剧,宣传足迹遍及全县”。

1940年春至1946年先后奉命迁址沙县琅口乡和沙县城关办学,学校也先后更名为“福建省立沙县国民师范学校”和“福建省立沙县简易学校”。1941年夏,原省立顺昌简易师范的学生全部迁到沙县,此后创设泰宁分校和合并南平女师。同时在沙县活动的闽江中共工委党员徐仁忠同志,在“沙师”发展了林伦榕等人入党、成立了“沙师”党小组,林伦榕任组长,在学校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解放战争时期,学校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学运,加入全国“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运动。部分校友直接投身于革命武装斗争,为闽北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浴血奋战。

解放前的十二年,虽校址几度迁移,校名数次变更,师生们辗转流离,筚路蓝缕,但始终在时代精神感召下,坚持与反动派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到1949年,学校共有教职工50多人,办学规模已经扩大到14个班,学生480多人,共培养了964名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一代农村小学教育师资,虽处困难战乱之中,饱受寒冬严霜洗礼,但他们矢志不渝、殚精竭虑,见证了共和国艰难诞生的历程。

1949年12月,学校回到人民政府的怀抱,沐浴着新中国和煦的春风,学校得到迅猛的发展,1952年2月改名为“福建省沙县师范学校”,首设附属小学,实现了师范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一体发展。同年8月迁址南平(现剑津中学),更名“福建省南平师范学校”,再设附属小学,1952年设立函授部。1957年7月,学校迁至现址,校园占地面积100多亩,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面貌焕然一新。在大跃进年代的1958年,学校受托创办南平师专,师范校长同时担任师专校长(1960年师专迁址南平官沙田独立办学),学校为闽北高校的创立立下了奠基之功。1966年学校遭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师范教育受到重创,1969年1月学校改办普通中学,更名为“南平市第三中学”。

文革前十七年,学校确立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火红的年代、火红的心,师生们满腔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50年代中期学校成立了党支部,发展党员20余名,形成坚强的政治领导核心。同学们在提高政治觉悟的同时,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努力做到“又红又专”,一批批品学兼优的学生涌现出来。“党的需要就是我的自愿”、“哪里需要哪里去”成了这一代人献身山村教育最响亮的口号。61届毕业生黄盛祥同学自愿远离家乡前往贫困边远的泰宁山区办学,成为我省80年代初教育系统的三个先进榜样之一,被评为“全国劳模”、获“五一”劳动奖章。这一时期,学校为国家输送了优秀的小学师资三千余名,他(她)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为闽国山乡的小学教育奠定了厚重的基石。

 

 

踏忆(2015-05-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