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黄河流域的包头区域尽管在5000年前就有阿善人活动的遗迹,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也曾在此设置九原郡,但老包头城所处的位置却一直是“风吹 草低见牛羊”的牧场,因其水草丰美,野鹿成群,被牧人称为“包克图”,蒙古语中意为有鹿的地方。如今的“包头”便是蒙古语“包克图”的谐音。
明朝祟祯九年(1636年),漠南蒙古16部归属后金(清),清太宗皇太极将其中的土默特部编为左右两翼旗。两旗共十二“甲”,每“甲”部众 三千多人。“包克图”地区隶属土默特右翼六甲辖地,蒙古族“巴氏家族”以其宗系土默特右翼六甲,计有15户的人丁数目,领到“户口地”L00余顷而定居 “包克图”,从而成为最早定居于包头的居民。如今东河区北粱旧城东门大街北侧巷里的“福徵寺”(即包头召),便是蒙古族“巴氏家族”的家庙,而位于召庙东 面的召梁三道巷内东河文教家属院就是当年的“巴氏祖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