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口”从狭义的角度讲是指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后改为归化城),作为一个地理方位则泛指内蒙的西部。当时人们把长城以内叫“口内”, 以外为“口外”,称内蒙西部叫“西口外”,简称“西口”。“走西口”始于明代中期,截止到清末民初。明代中后期有不堪重负的汉民及起义失败的白莲教徒从中 原逃到口外蒙古人驻牧的地方从事农业生产,清廷为了防止蒙汉联合反对其统治,早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就颁令“不得往口外开垦牧地”,限制口内汉民进 入蒙古垦种、经商,但频繁的自然灾害及满洲贵族在华北地区颁行的“圈地令”,迫使很多汉民逃到口外谋生,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以及毗邻内蒙的地理位置使得山 西人很自然地成为“走西口”队伍的排头兵。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除漠西卫拉特准噶尔蒙古部外,清朝基本完成了蒙古的统一大业。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第三次亲征准噶尔 部首领噶尔丹,很多山西小商贩随军做营中贸易、沿途与蒙古人做买卖,旅蒙贸易由此产生。平息噶尔丹叛乱后,为了改变因战乱造成的“口外蒙古穷困,民不聊 生”的窘迫局面,清廷劝导蒙民进行适当的农业开垦,加之中原地区连年遭灾,康熙朝后期出现了口内流民向北迁徙的趋势,一些流民趁机来到“包克图”地区租种 土地。雍正时期与乾隆初年清廷逐渐对蒙古地区放松边禁,借地养民政策的推行,使“包克图”地区的汉民逐渐增多。由于当时东门大街一线是由东边萨拉齐、归 化、绥远城进入“包克图”地区,向西到昆都仑河沟(《水经注》中称“石门塞”),北出阴山进入外蒙古境内的旅蒙生意重要通道,所以来此耕种经营的汉民大都 聚居在以这条道路为轴的转龙藏、西脑包、昆都仑一带,如转龙藏附近有山西省代县流民聚集而成的代州营子(今河东乡东河村);晋商乔家后来起家的西脑包村落 等等。乾隆二年(1737年),晋陕鲁豫等省发生严重的灾荒,大量流民、手艺人、商贩来到“口外”谋生,“包克图”地区在人口骤增、村落渐成的背景下,凭 借其通往外蒙古及西北地区商道的优越地理位置,以及频繁的晋商旅蒙贸易推动作用,被清廷设置为“包头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