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稳定的历史背景给口内的商贩与手工业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西北贸易市场,也让后来晋商在包头村的发迹成为可能。包头地区的发展一直随着西北 地区贸易的兴衰而变化,而晋商又是西北地区贸易的代表,“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这句话就充分体现了晋商乔家在包头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乾隆 二年(1737年),山西祁县乔家堡村乔贵发抱着与所有走西口人一样简单的求生欲望落脚萨拉齐老官营村,后移居到紧邻旅蒙商道昆仑山沟的西脑包地区经营草 料,挖到了第一桶金。乾隆二十年(1755年),乔贵发又移居当时召梁以南的东街开设“广盛公”,经营粮食、杂货等,这一期间很多山西商贩也来到包头村做 买卖,各行生意的兴隆使得分散的几个村落逐渐连为一体。鉴于居民日渐增多,嘉庆十四年(1809年)清廷改“包头村”为“包头镇”,隶属萨拉齐厅,这是包 头有官治设置之始。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广盛公”改名“复盛公”,此后乔家在包头先后创办20余家复字号,商号遍及包头镇,包头镇也就在以乔家为 代表的晋商们租房置地过程中不断扩展。同治元年(1862年)马化龙领导回民在宁夏金积堡起义,在清军的全力围剿下窜至包头镇,大同总兵马升被调到包头镇 驻防。为了保护当地晋商贸易,同治九年(1870年)这里开始夯土筑城,同治十二年(1873年)包头城墙竣工,城周约十四里,设东、南、西、西北、东北 五座城门,至此包头镇就以一个城市的形态存在于西北地区。
鸦片战争后,欧洲列强打开中国北方门户,中国皮毛大量运往国外。光绪初年外强侵略加剧,中国西北地区已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光绪元 年(1875年)包头镇南海子官渡建成,西北及蒙古地区的皮毛等原材料都要经由包头官渡输出。光绪五年(1879年)天津洋行买办来包头镇收购大量皮毛, 其后英德俄日等商人相继在此成立洋行,大量皮毛经包头官渡运往天津出口,进口的洋布、洋油、洋火等商品又经包头镇运往西部地区。皮毛一动百业兴,以乔家为 代表的晋商抓住这一时机,在占尽天时地利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逐步将自己经营的商业贸易推向了顶峰。民国十年(1921年)托克托县河口镇甘草码头移到包头 镇,民国十二年(1923年)平绥铁路(今京包铁路)开通,包头镇以其“水旱码头”的优势成为西北地区的商业重镇。
包头镇随着晋商事业的发展而逐渐繁荣,民国十四年(1925年)人口已达7.4万。为了适应包头城内经济发展、人口增长需要以及军事方面的考 虑,时任西北边防督办的冯玉祥计划将包头镇城墙向南扩展,并将把包头火车站(今包头东站)括人城墙内,以便加强对平绥铁路的控制,但迫于战事压力工程未能 完工,扩展的城墙也逐 渐风化,不过这却为包头镇形制的进一步发展、建设打下了基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