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最大规模冶铁工业遗址现身邵东

家乡区县: 南省邵东县

距离邵东县城东南20余公里,在一群矮矮的山丘环抱之下是该县的野鸡坪镇。近日,邵东县文物部门在该镇的石云、墨石两个村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接连在6、7个山头都发现了从上至下铺开的大量冶炼炉渣和其他冶炼遗物。经考古人员初步考证,这里在清代曾经存在一个规模不下1万平方米的冶炼厂群。省文物局第三次文物普查办公室副主任、省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吴顺东表示,这是目前我省境内发现最大的现代工业兴起之前的冶铁工业遗迹。

6月10日,记者跟随省文物局普查办相关专家赶往了现场。

规模省内最大

记者赶到野鸡坪镇墨石村的一处山头,发现大量焦黑的铁矿石废料从山头至山脚堆铺下来,其中还有一些铁水陶勺和引火用的木炭粒子。60多岁的考古人员宁安清介绍,他就是本地人,从小就看到了这些矿渣,在“大跃进”期间被村民掩埋,种上了柑橘树。直到最近,有一个老板承包下了这里,开采这些被掩埋的矿渣卖给水泥厂,这些矿渣才又显露了出来。接着,考古人员又在另外几处山头发现了大量的矿渣。而据记者在村民中调查得知,一些年龄较大的村民都曾经在本村和附近两个村庄的山上看到过一些矿洞和很多这样的矿渣。正是因为周围的山上有铁矿,所以此处就被命名为墨石村。根据考古人员的调查和当地百姓的口述,这个冶炼厂群的规模在1万平方米以上,规模实属我省最大。据吴顺东介绍,冶炼遗址过去我省只在郴州市的永兴县发现一例,当时发现了一个2米多高的炼炉,1.5米的半径,从炼炉大小来看也应该是个大型冶炼厂。但规模跟此次的相比,差距很远。

吴顺东告诉记者,“没有人会把炉渣丢在离工厂很远的地方,可以断定,这周围肯定有工厂的遗址。”

大规模兴起与洋务运动时间吻合

而在邻近墨石村的石云村,老人李忠桥的屋后也有一个有大量矿渣的小山头。并且李忠桥家的族谱为考古人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族谱详细记载了李氏一族明代从江西迁徙至邵东的经历。“尤其我的十四祖秀和公,在此地还因冶铁发了财,置了三进的大宅。”他家的《李氏信公五修房谱》中的《秀和公传》记载有清道光至同治年间,李秀和与赵秀胜合营铁矿,“获利万倍”,随后在附近置了产业,谱中将房屋的图示也记录了下来。李忠桥告诉记者,在一、二修的族谱中记载有“明代起这附近盛行冶铁之风。”

而根据道光至同治年间,两人合营“获利万倍”这一民间材料,考古人员初步认为,这一带的大规模冶炼行为兴起于同治年间前后,和洋务运动时间吻合。

或为湘军提供军需武器

吴顺东说:“现在最令我们关注的是,在这样一个交通并不方便的小山沟里,拥有如此大规模的冶炼厂群,它冶炼出来的产品究竟是供应谁的需求?还有就是,它是在生产民需的生活用品还是军需武器。”

吴顺东的推测是,从李忠桥的族谱中所写“获利万倍”,此处生产生活用品的可能性较小。“清末能够获利万倍的生意,一个是鸦片,一个是军火武器。”

从其中一个矿渣堆所在的石云村来看,该村旧称“石屯云”,据传,石达开曾在这里安营扎寨。而且据当地村民介绍,这里距湘军的发源地湘乡仅50余公里。冶炼厂的大规模兴起时间又与湘军兴起、洋务运动的时间吻合。

根据以上情况,吴顺东认为很有可能此处大规模的冶炼厂群就是为湘军生产提供武器和其他军需品的。

吴顺东表示,现在首要的任务是,希望通过继续勘察,发现工厂的遗址,残墙或者炼炉,并及时查找素材和历史资料加以记录,不让这个曾经繁荣的生产场地变成历史的灰尘。记者也将继续对此处发掘考证工作跟踪报道。据湖南日报

那又如何(2015-05-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