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南岳山

家乡区县: 湖北省石首市

道教名山,位于湖北省石首市内,原名龙盖山。山上松青柏翠,花草繁茂,风物宜人,景色如画,素有“小武当”之誉。汉代时便有羽士居山潜修。三国时始建南岳大殿、七女宫等,唐五代间增置李卫国公祠,明代山间道教发展极盛,时山上道众大兴土木,广建宫观,先后建有雷祖殿、灵官殿、紫金殿、南天门、一天宫、二天宫、三天宫、奎文阁等道教庙宇,均雕龙画凤,金碧辉煌,常住道士多达百余人,参访云游道士及香客游人终年不绝,明末清初山麓四周之庵、阁、亭、坛时有兴建,清咸丰四年 (1854)部分建筑被毁,后因兵火连绵许多建筑陆续遭废。现仅存南岳大殿、一天宫等。南岳山位于石首市中心城区,山体呈东西走向,最高处海拔141?7米。南岳山原名龙盖山,相传“山旁有龙穴,昔日龙现其上,龙出,则山上有雾如盖”,故名龙盖山。古有“三凌霄汉,下接平壤,左带荆江,右襟洞庭”之赞誉形容南岳山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南岳山以道教而闻名,又以宏伟的宫观建筑而增色,使之成为鄂南与洞庭湖区知名度比较高的道教名山,冠以“小南岳”、“小武当”之称谓。
道教在石首相传有近1700多年的历史。在清咸丰以前设有负责人住持,住在修天观(后成废墟)。道教历代以市区南岳山为主要活动场所。汉代以来,南岳山就被誉为江汉、洞庭湖两大平原的道教福地之一。汉代时期建有五座六角亭,列供多尊金、铜、生铁、木质神象,时有香火奉祀。三国时期,百姓苦于兵荒马乱,希冀有一尊能主持正义、兴利除害的神祇,于是增修南岳大殿,供奉南岳祖师,并将六角亭改建成较大规模的七女宫。延及唐五代,又在南岳大殿南侧增修李卫国公祠,以纪念唐李靖下江陵取萧铣驻兵于此时,关心群众疾苦,招致远近悦服,“建祠以祀其德”。之后,产生了许多符合人民群众心愿的神话,广为流传。同治丙寅《石首县志》载:公尝射猎山宁,宿一朱衣家。夜半,忽一妇人谓公曰:“此龙宫也,天符命行雨,二子都不在,欲烦公一行……”。此后,每逢天旱,当地人民就到李卫国公祠求雨。同书又载:山旁有石湫,世传为龙穴,昔有龙现其上,故名龙盖山。朝出云则雨,农民种禾,往往占候不诬。是山是祠,为祈雨设也。因之香火鼎盛,历宋、明、清而不衰。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时,由于他出身释门,因而允许儒、释、道三教流传,并且借此规范人心,稳定政权。其后,明成祖朱棣为消除“以臣弑君”、“同宗相戮”舆论的影响,于是大肆宣扬“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大造真武祖师保佑他的舆论,遂大建武当山道教宫殿,为他自己树碑立传。石首南岳山的道众也乘此扩大宫殿建筑,将七女宫改建成玉皇楼,增修真武祖师殿、雷祖殿、灵官殿、紫金殿、南天门,又从南岳山西脚至顶峰,每隔半里许依次建有关帝庙、一天宫、二天宫、奎文阁(俗名三天宫)等。其时为南岳山道教活动鼎盛时期。所有楼、殿、祠、阁,均飞檐斗拱,画龙雕凤,颇具气势。至明代中叶,有些人崇仰佛教,南岳山香火稍有冷淡。到明末至清代,南岳山麓的庵、阁、亭、坛仍时有兴建。明万历年间,曾可前(太史公)在山北麓建慈云庵,在奎文阁后山建有凉亭。当这些庵、阁、亭、坛建成后,不少名笔巨手题字咏吟。公安袁宏道(吏部)题石头庵额曰:“石首路滑”。蜀黄晖(太史)题慈云庵额曰:“杂花庄严”。余姚王守仁(兵部尚书)有《龙潭独坐》七律一首云:“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独写倚阑意,江北江南无限情。”游人无名氏题凉亭楹联云:“扶短筇,壮游名山,上凌霄汉,下接平壤,左带荆江,右襟洞庭,两湖钟秀衬圣地;凭危亭,俯瞰寰宇,东临夏口,西通巫峡,南极萧湘,北望幽燕,三楚雄观起宏图。”这些豪吟巨书,名噪一时。清代,石首人李良恭在外地做官归来,特在文峰山下修建普同庵,并将普同庵右首的般若庵(此庵在明神宗时修建)改名静莲庵作为李氏家庙。乾隆时,南岳山脚下又增建有华严庵和准提庵。
人间沧桑巨变,道教几经盛衰。从清咸丰年间起,南岳山道教逐渐趋向衰落。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据传巴华人“作乱”,烧毁了一天宫、二天宫全部,亦延及奎文阁,惟神像幸免,乃寄供于东岳山的三义寺内。后由道衲陈常静化缘修复罹灾庙宇,并迎回神像。不久,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因天京内讧而出走,会师江陵途经石首时,与清兵多次鏖战,致使多数庙宇遭兵灾,仅存峰顶南岳庙及庙内供奉的南岳祖师、雷祖、四大天王、城隍土地等神像。后人李宗莲有诗云:“龙已乘云去,空留一盖阴,有时肤寸合,犹解作甘霖。”此时庙宇宫殿虽遭破坏,香客游人稀少,但庙上公田仍存三百余亩,收入可维持道众的生活。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国民党某师部幕僚褚如宾弃戈从道,来石首南岳山主持道坛。此人颇富文学修养,广交诗学名流,社会上因此一度盛行咏吟之风。时有绣林陈友发先生兴游此地,被索联。书以“九月寒星仰北斗,一帘春雨读华南”见赠。另有联友赠以“独驴箱底张一鹤,双燕门前葛稚川”一联。褚见之,大为赞赏。据云:褚如宾主持南岳山道政期间,曾搜集整理游人诗词近2000首,楹联约千幅之多,并装帧成册,赠送各界人士,惜已散失。
抗日战争前夕,湖南益阳人汤明德由武昌长春观侯当家派来石首,主持南岳教政。此人系行伍出身,曾担任过国民党军队的师长。汤明德到石首后,调解了佛教与道教争夺地盘的矛盾。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华,使得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付共同的敌人,南岳山的道众也曾参与抗日并作过贡献。1943年2月12日,侵华日军进攻石首江北地区,江北沦陷。同年3月8日,日军渡江南犯,石首县城、藕池、横堤市、调关等处先后失陷。日军在石首绣林设立总据点,在县城设立的军事区占去了县城的大部份面积。1944年7月15日上午,国民党第九占区某特工组长在南岳山住持蔡至道及道众的掩护下,(当时尚有汤明德、周、田、颜、赵、褚、沈、郭等道众),将他化装成道徒隐藏在南岳山侦察日军情况。该特工组长从望远镜里发现一日军汽艇陆续将日军官兵运驻在城内文明旅馆内,于是给国统区发回电报,旋即来了两批共十一架次国民党军队的飞机,把文明旅馆炸成两半,日军死伤官兵和骡马甚多。此事后被日军察觉,他们便将道众全部驱逐下山,有的道众被拷打致残,庙宇亦几乎全部被焚毁。南岳庙内仅剩一尊南岳祖师神像,余皆荡然一空,道众也四处流散。1945年日军投降后,又有道徒陆续返回。当年腊月,全真道龙门派第二十五代弟子李信冰从团山寺将“观音殿”搬迁到界山口,在旧台上建有二间三层瓦房,内设“关公”、“观音”神龛,与南岳山道徒一同活动,直到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刚成立时,南岳山道众仅有王至家(又名王志德)、董志善、彭礼元、苏桂堂等十余人了,由王至家任当家老师。这些人员在六十年代前后已大部份相继去世,健在者也都走落他乡。土改运动中,各宗教活动停止,但群众中仍自发烧香化纸,供奉菩萨。1957年,谣传南岳庙残址有麻疯病人传染疾病,山下群众跑上山将仅有的空庙残址及神像浇上煤油焚烧掉了,南岳山顶成为一片废墟。“文化大革命”中,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雷达连到石首驻防,他们在此废墟上盖了几间用预制板做房顶的岩洞式营房。八十年代初,雷达连从南岳山搬到新厂镇。于是,以前散居在社会上的道徒又上山来,住在雷达连遗留的几间岩洞式房子里,并供有自制神像。
1958年,南岳山“当家”王至家病死,由汤明德(益阳人)掌教,后由李信冰充任当家,住在界山口一间茅屋里。1985年春,李信冰病死,留下半路出家的王崇柏、胡信学、张崇桂、伍崇新、郭崇喜等十余名弟子,由坤道张崇桂、伍崇新、郭崇喜等三人临时主持。她们三人住在李信冰遗留的茅屋里为李守孝,烧香敬神,修道念经,常有信徒来敬香祭祀。这样,自1985年以来,石首道教共有了界山口、南岳山两个自发的临时活动点。不过,这两处尽管在形式上分处两地,生活上也各开锅灶,但在财务、道务上却是一体。1985年3月,这两处活动点共同自发推举从北京白云观回乡探亲的道教职业人员成理静为总负责人(当家),负责处理南岳山道教事务。。我的能力秀主页网址http://abc.wm23.com/uuuuu1我的新浪博客网址http://control.blog.sina.com.cn/blogprofile/index.php梧桐子家乡网址http://www.wutongzi.com/kan/hubei/shishou.html梧桐子网站:http://www.wutongzi.com/a/3858.html

信呐(2014-05-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