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宁寺镇,位于巴州区东部,与通江、平昌、巴州三县区交界,距巴城30余公里,是达川、通江、平昌至巴州必经之地,有“入巴第一镇”、“巴州东大门”之美誉。
该镇产业结构与经济水平2010年底,全镇GDP达到2.59亿元,农作物播种面积2518公顷、粮食总产量13578吨、油料总产量1039吨、肉类总产量3419吨、禽蛋产量2136吨、水产品产量60吨、水果产量362吨、蔬菜产量3127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825元。
水宁寺镇境内交通主要有巴达高速,巴(中)水(宁)路32公里全柏油路,村社公路畅通,100%的村通公路,80%的社道公路已修通。
文化、教育、卫生随着经济发展,水宁寺镇的文化、教育、体育和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全镇有文化站1个,村小18所、中心校2所,师资力量较强,村小在设备比较简陋的情况下,教学质量连续多年位居全镇前列。有镇卫生院1所,村村建有标准卫生站,内设科室齐全。
社会事业目前,水宁寺镇场镇邮政、电信、移动、联通网络已覆盖全镇,有线、无线网络均已开通。全镇饮水安全得到保障。镇内以餐饮业、农家乐为主提供接待服务,中、高档设施具备一定数量。据统计可同时满足300多位游客住宿,1000多位游客同时就餐。
旅游资源水宁寺镇环境清幽,四面环山,风景宜人,道道自然风光景色迷人。水宁河、通达河交汇于此。镇内有盛唐时期留下的“摩崖造像”千佛崖,清朝道光年间谢家衙门,厍家院枇杷合作社无公害农业观光基地,“水宁鱼”的风味小吃等为发展旅游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我镇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已逐步成为全镇的经济主体产业之一。
水宁原名始宁,西晋始设始宁郡,后改始宁县,历经晋、隋、唐、宋、元五个朝代,明朝废郡县制,改制水宁寺,是当时北通汉中,南到成都的驿站。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38龛300余尊佛像彩雕是盛唐时期文人墨客留下的艺术瑰宝,曾被敦煌学专家,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名誉教授段文杰先生誉为“全国第一”、“深山藏国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