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听到县委主要领导讲到祁东精神,是在不久前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宣讲会议上。几年前,县委宣传部曾专门就此开展过一次讨论活动,收到过一些建议,在《祁东时报》也发表过一些讨论文章。但是总的来说,响应的声音不大。所以至今对于祁东精神没有形成共识。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小时候父母经常教导我们的两句话是:读书要用功,做事要攒劲。当时感受不深。回过头来看,当年那些用功的人、攒劲的人现在和别人就是不一样。社会也是要有精神的。没有精神的社会只能颓废消沉,空虚苦闷。地方发展也是要有精神的。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大部分地方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是几年下来局面就不一样了。我经常想,是不是也有精神因素在起作用?
城市精神决定城市面貌。向前年的冬天我们全家在上海市松江区过年,除了大年初一参拜龙华烈士陵园,其余大部分时间在街上购物散步,算是领略了上海市“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的魅力。松江是上海市的一个郊区,面积比耒阳市大不了多少,但是城市建设得非常漂亮,大街小巷、花草树木、市政设施看上去都很和谐,充分显示那里的人们追求卓越与完美的人文精神。去年3月,我受领导委派参加全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表彰会,参观了株洲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一路上车载电台在悠扬的音乐声中不断地讲解着我们将要看到的每个景点,介绍着株洲市近几年精神文明建设情况,时不时还点播一些歌曲送给参加会议的省委领导,給与会人员几句温馨的提示。车队在每个景点停下,我都要认真地观察。在神农广场,在湘江风光带,在书法长廊,在旧房改造民居小区,在废水净化再利用人工湖等每个地方,我都深刻地感受到株洲市的变化,领会到小平同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道理。我原来对株洲的印象并不好,几年前我曾到这座城市采购物品,穿梭在各条大街小巷,脏乱差的形象一直挥之不去。想不到几年不见,如今的株洲竞像出水芙蓉一样令人刮目相看了。然而使我更感叹的却是株洲的城市精神:火车头精神。它没有长沙市“心忧天下,敢为人先”那样的豪言壮语,也没有杭州市“精致和谐,大气开放”那样的闪亮的登场。实诚、本色、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正是这种精神,连接着株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火车头为株洲所产,从蒸汽机到内燃机到动车组,全国各条铁道线上,到处都有株洲生产的火车头在引领、带动、奔跑。我相信,有了这样一种精神,株洲市的四个文明建设一定会跑得更快、更远、更好。
我似乎突然领悟到祁东的精神应该是什么。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也许只能从历史中去寻找线索,从祁东人民中去寻找答案。因为最美好的品德总是绽放在人民中,最深厚的智慧总是隐藏在历史中。案头正有一部去年上半年从那遥远的彩云之南寄过来的《传承奉献》的文集,绿色的封面就象那一眼望不到边的橡胶林。这是一部云南省农垦总局纪念湖南青壮年支边五十周年的文集。那里面记录了16000余名祁东儿女奔赴边疆风雨如磐的拓荒历程。我的父辈中好多人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这支拓荒大军,在那遍地荆棘的蛮荒之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垦荒耕耘。我的面前出现更加宏大的画卷,一批又一批祁东人在开拓了自己的土地之后奔赴到了云南、新疆、西藏、广东乃至全国各地,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到过新疆旅游的人回来说,湖南团特别受欢迎,祁东人更是亲上亲。按照无情的新陈代谢的自然法则,他们中很多人倒下了,不能再回到故乡,甚至也不能魂归故里。然而更多的人崛起了,他们接过父辈手中的火炬,挥舞起前人挥舞过的镢头,世世代代地传承着真正属于祁东的精神——拓荒者精神。
我曾经诧异于外地人对祁东人的评价:会读书、会当兵、会经商。以为这是幼稚可笑的,难道外地人就不会读书、不会当兵、不会经商吗?但是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考察,我未免又觉得自己太过轻率了。1996年我在黄土铺镇工作期间,曾带队到西双版纳自治州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在州府所在地景洪市,我们见到了很多在当地做生意的祁东人。据他们介绍,仅在景洪市做生意的祁东老乡就有5000人,比其他任何外地人都要多。我们的计生点设在一个农贸市场,在哪里做买卖的200多人基本上是祁东人。怪不得“祁东人会经商”的名声那么大。祁东人会读书则多半源于读书人的备受尊崇了。祁东有状元桥,外地就没有。至于读书人匡四先生的传闻,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文革时期最响亮的口号是“造反有理”,知识分子普遍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但在我的家乡教书先生还是格外受尊重的,重活、累活从不让他们做,学生们如果不听话,家长们无一例外的要求老师“你只管打”。说到祁东人会当兵,则更是有目共睹了。从国军到共军,从红军到解放军,出了多少将军级人物,没有统计过,不说湖南第一,也是衡阳市第一。无论是读书,当兵抑或经商,一代又一代祁东人走出乡关,向着未知世界和陌生领域挺进,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们?难道这不是一种广义上的拓荒者精神的延伸吗?
我要讴歌这拓荒者精神。它使我们的思想永不动摇、永不僵化;它使我们的步伐永不停滞、永不懈怠。它是纤夫的号子、勇士的歌。祁东建县的历史至今不过60年。对人生而言,60岁意味着衰老,意味着盛年不再,正所谓“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对一个地方的发展而言,则顶多不过一个小小的阶段。然而我们已经创造了历史,一代又一代祁东人,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祁东,怎样建设祁东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一定能接过拓荒者的接力棒,世世代代的耕耘下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