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四谏

家乡区县: 浙江省上虞区

上虞“四谏”——谢瑜、陈绍、叶经、徐学诗,存世于明弘治、正德和嘉靖年间(1499年-1567年),并于1532年-1544年年先后考中进士。四人中除徐学诗曾授刑部主事和郎中,病逝后追赠为大理寺少卿外,其余三人均官为御史。明中期以后,朝政腐败,世宗朱厚熜(年长嘉靖)接位后,严嵩于嘉靖二十三年由礼部尚书入阁任首辅,他善迎合帝意,以子世蕃和赵文华为爪牙,操纵国事,吞没军饷,诬害忠良,前后专权20余年,在严嵩跋扈、皇帝昏庸,“众人缄口”的情况下,独上虞四人冒死弹劾,誓与贪官争斗。严嵩恨极,说:“我何罪于上虞?不相容至此!”

叶经(1505年—1543年),字叔明,号东原。明嘉靖十年(1531年)中乡试,翌年成进士。先任福州推官,以判案准确果决著称。后以常州推官擢御史。上疏历数严嵩十大罪状。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监临山东乡试,严嵩以山东提学副使吕高的中伤为把柄,在嘉靖帝前诬陷叶经“毁谤圣上”,帝大怒,廷杖八十,下狱,伤重死于狱中。年公三十九岁。

 陈绍(1503年—1545年),字用光,上虞人。二十岁中乡试,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进士。初任庐州府(今合肥市)推官,以廉明公允著称。后擢南台御史。嘉靖二十一年严嵩由礼部尚书窃据相位,结党营私,把持朝政,陈绍毅然上疏:“辅臣系师表百僚之任。如嵩者,庸劣素鄙于缙绅,识度见轻于士论,以之列置具瞻,将何以风厉天下,羽仪群工?”“伏望收嵩内阁成命,别选硕德重望,以充斯任。”后出知韶州(今韶关市),禁奢侈,缉盗贼,将“一丁配粮一石”的徭役减半;与韶州西面的瑶族平等和睦相处。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韶州大旱,发官仓粮食赈济灾民。又冒酷暑求雨,中暑昏厥,“闻雷雨作,复苏,言及郡事而座”。死后只有“遗书数筐而已”。、

谢瑜(1499年—1567年),字如卿,谢安后裔,世居上虞东山,宋代迁居上虞丰惠后山。九岁丧父,由母朱氏教养长大。从小聪颖好学,有文才,明嘉靖七年(1528年)登乡荐,十一年中进士,翌年任莆城(今属福建省)知县。嘉靖十六年(1537年)擢南京广东道御史。武定侯郭勋上书,要恢复宦官在全国各镇兵权,谢瑜联合其他御史弹劾郭勋,并以正德年间“阉宦无状”教训为例,极言宦官专权弊端。郭勋和宦官的阴谋才未得逞。严嵩任礼部尚书时,谢瑜即上书揭露其“奸佞欺罔”。严嵩窃据相位后顾忌谢瑜的刚正不阿,亲自登门造访,谢瑜不见;设盛宴相邀,“不赴亦不谢”。严嵩又使人结交谢瑜的朋友,许诺不与己作对,保他高官厚禄,亦不为所动。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谢瑜奉命赴云、贵核查兵员,直言揭露兵部尚书张瓒接受部将贿赂,克扣士兵粮饷丑行。上书请诛张瓒、严嵩、郭勋、胡守中“四凶”。后严嵩找借口将他削职为民。回上虞后,在章镇姜山筑室居住,自号“姜山老樵”,隆庆元年(1567年)诏复为御史,同年四月九日病卒。墓在姜山麓。

徐学诗(1517——1567),字以直,又字龙川,上虞下管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后升郎中。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族俺答率军直袭北京,掳掠而去。皇帝下诏要大臣陈述制敌之策,当时严嵩专权,众人钳口,徐学诗愤慨地说:“大奸柄国,乱之本也。乱本不除,能攘外患哉?”遂即上疏,尽言严嵩与其与严世蕃累累罪行,“大学士嵩辅政十载,奸贪异甚。内结权贵,外比群小。文武迁除,率邀厚贿。致此辈掊克军民,酿成寇患。”“陛下诚罢嵩父子,别简忠良代之,外患自无不宁矣。”皇帝览奏颇感动,而方士陶仲文于帝前谗毁说:“嵩孤立尽忠,学诗特为所私修隙耳!”皇帝怒而将学诗下狱,后削职为民。隆庆初起为南京通政参议,未到任病卒,赠大理寺少卿。

copon(2015-05-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