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

家乡区县: 湖南省雨花区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湖南岳麓书院大门的这副对联,意境深远,气势豪迈.晚清以来,湖南人一直以此为荣,成了湖南标准的广告语.
近段时间,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人引用这副联,大谈湖南人之优秀,所以忍不住要说一说.
说到这个对联,首先要提到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是我国四大书院之冠,位于湖南长沙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脚,据志书记载,岳麓书院创办于公元976年,即北宋太祖开宝年间,距今已有一千零二十多年了。它曾先后五次获得皇帝赐额或御赐箴文,无数次得到朝廷所赐经书。“岳麓书院”四字就是宋真宗皇帝御赐的。岳麓书院于1903年更制易名为湖南高等学堂,1912年又更名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17年改名为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不少著名的历史人物如王船山、魏源、左宗棠、曾国藩、郭嵩焘、杨昌济等都曾就读于书院.1916年暑假期间,毛泽东也曾寄居于此,以后又数次寓居,主编《湘江评论》、《新湖南》进行革命宣传。
清嘉庆年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某日,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 "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对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 书就悬大门。抗日战争中,被日机炸毁。现联是1984年据历史照片复制的。
"惟楚有材"一句,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才,晋实用之".“于斯为盛”也是有出处的,取自《论语·泰伯》。原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 ,唐虞之际,午斯于盛。”此而人取古语而联之,不可谓不高明.但这段时间看一些文章.有人举出很多湖南名人,无非是一个意思---老子天下第一.这一观点我是不太赞同的."为什么呢?首先来说这个"楚"字.楚国是三苗人在长江中下游建立起的一个国家,它在周初曾参加了武王发纣的战争,后得到周的封号,居楚地丹阳(今湖北姊归县)。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大。前七零四年,楚君熊通字号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处中国南方,故而楚国与中原的华夏各诸侯经常发生一些战事。通过战争,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方国,并逐步成为春秋前期中国南方的主要强国之一。楚地,也就是包括了现在的湖北,湖南,以及河南南部的一些地方,而且楚国当时也是以湖北为中心的,三国时代,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而荆州大体上就是现在的湖北,荆楚就是湖北的代名词。所以,联中的这个"楚"我认为应该代表的是湖北。也有人曾考证: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个联匾,最初是挂在湖北武昌的某个地方,后来因为其他原因,才搬至湖南.具体是什么地方,什么原因,我是记不起来了.这种说法虽然没有根据,但就一"楚"字而言,这种骄傲当是湖南湖北共享的.
其实,当初这个联的意思也许并非象现在湖南人说的那样牛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才,晋实用 之。"惟,系语首助词,古籍惟、唯、维通用,如《书·泰誓》 “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也就是说"惟"字是个语气助词,在这里没有任何意义,也可以用唯或者维或者惟,今天的话说就是“楚有才”的意思,因为古人说话都喜欢用双音节的词,所以就在“楚有才”前面加了个“惟”字,只是为了方便好读而已,没别的意思.但是今天的湖南人从表面意思一理解,就难免要为湖南而自豪了.
当然,湖南自清以来的确是出了不少的杰出人才,。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由湘人写就”,纵观青史,这话也的确不假.湖南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哲学家、文学家的摇篮,也是盛产土匪、强盗的地方。不去提哲学家王船山,魏源,文学家丁玲、田汉、沈从文、琼瑶。单看中国近代史上的湖南杰出的政治家、革命家:曾国藩及他的湘军,还有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共产党,彭德怀。罗荣桓、贺龙、粟裕等名将.就可知一二.
钱钟书先生也曾说:中国有三个半人,两广人算一个,江浙人算一个,湖南人算一个,山东人算半个,这样看来,湖南人的影响似乎更深远些。但是,人才归人才,我们再来看今天的湖南,这样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却远远落后于沿海省份,甚至开始落后于周边的省份 .有人说,它的原因除了地方政府过于保守之外,还在于湖南人缺少市场经济意识和规则意识。一个族群的优点也常常正是他们的缺点,湖南人从来就不缺少心胸和气度,他们对于国家和社会问题的关注远远超出他们对自身问题的思考,他们长于政治,却短于经济,他们长于务虚,却短于务实,他们重“灵泛”,而轻“规则”。也就是说,他们身上的这些优秀品质尚未与现代市场经济相融合.
希望在若干年后,湖南人一定会抛去"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种骄傲自负的思想,避虚务实,成为真正的强者.

Dawnnnn(2015-05-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