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苏轼,但是可能会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出生地在哪儿,我可以自豪的说,苏轼出生地就在我们大眉山。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所以我们的市中心所在的区就改为了东坡区,为了纪念这位大文豪,我们的城市会有很多地方以此味名,如东坡湖,东坡岛,东坡广场。或多或少大家对苏轼都有一定的了解,现存他的诗3900首,其诗内容广阔面大部分都是豪迈,旷达,婉约的风格,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渴望和平,为人旷达的思想影响着代代人。这定和他的经历有关,暂且把他的经历归为三起三三落吧。
一起:步入仕途。l057年苏东坡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年录取进士388人,苏东坡名列第二,他的弟弟苏辙名列第五。他的“高考”限时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后来收入《古文观止》,使他名震京师、脱颖而出。考中进±后,苏东坡第一个职务是陕西风翔府判官,品级不高,从八品,扎扎实实干了将近3年。被召回朝廷后,他任职史馆(国家图书馆)。在那里读了很多书。神宗熙宁四年(1071),下派到杭州做通判,做了2年零9个月。然后到密州任太守(1074),当时38岁,属于“年轻干部”。后来又转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个月。可以看出,苏东坡步人仕途后,一步一个脚印。逐步被提拔重用。
一落:大难临头。l079年,因为“乌台诗案”,苏东坡被关在御史台审讯103天。乌台就是御史台。为什么叫乌台?唐朝时御史台内有几棵大柏树,乌鸦在上面筑巢,所以把御史台叫乌台。一直沿用下来。案件是因文字而起的,所以叫“乌台诗案”。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新党与旧党之争。苏东坡反对变法,站在旧党一边。李定和舒亶等人千方百计迫使宋神宗给他定罪。政敌一心置他于死地,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重臣、不杀士大夫。宋神宗又特别爱惜人才,所以就用了一个折衷的办法。贬。贬到哪里去呢?黄州。黄州当时是下等州。贫穷落后。长江自北向南折向东绕城而过,巴河自北向南注入长江,长江和巴河一起把黄州围得像一l21井,苏东坡说:“黄州真在井底”,相信是有感而发的。但苏东坡毕竟人才难得,宋神宗也不想太亏待他。好在黄州离开封不远,基本生活还有保障,就把他贬到这里来了。
二起:东山再起。l085年4月,宋神宗驾崩,年仅l0岁的哲宗继位,英宗皇后也就是皇太后摄政,尽废王安石变法,史称“元祜更化”。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也使苏东坡青云直上。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短短l7个月时间,苏东坡从戴罪之身的从八品升到正三品,跃升了12个官阶。
二落:知难而退。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苏东坡坚持原则,反对全盘否定。因与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合,苏东坡觉得不开心,一再主动请辞外放。l089年7月至l091年2月,出任杭州太守l年零7个月。
三起:再回朝廷。苏东坡1091年3月回朝,当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然后出任颍州、扬州1太守,再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从苏东坡频繁的上下左右调动,反映了朝廷当时极端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太后对苏东坡极为赏识,希望他作为与新党制衡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又恨铁不成钢,对苏东坡爱也不是、恨也不是。
三落:一贬再贬。l093年9月,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亲政。哲宗的心灵已经有些扭曲,太后摄政时,他基本上是个局外人,大事小事与他无关,他很郁闷,刚一亲政,就变本加厉地进行政治反扑,无情打击元祜党人。先把苏东坡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上任1个月又被贬到遥远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个月;再贬,被贬到更远的儋州,就是今天的天涯海角。
作为苏轼居住地的眉山自然要起好带头作用,要继续把文豪的思想发扬光大,因此我们建立了苏轼博物馆,里面记载着苏轼的一生,记录着他这起起伏伏的一生,还收录了很多他值得我们鉴赏的好诗词。我们进去尽可以领略到苏轼着浩浩荡荡的一生,也可以感受到他思想是怎么一步一步得到改变的。当然我们还把苏轼从小到大的居住的地方——三苏祠,开放出来了,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苏轼,进而学习到里面的知识。
如果想更加一步了解苏轼,我们很欢迎您的到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