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丸粿条
潮汕手拍牛肉丸,选用新鲜的牛腿包肉作料,去筋后切成块,放在大砧板上,用特制的方形锤刀两把(重量3公斤左右),上下不停地用力把牛腿肉槌成肉浆,加入少量雪粉、精盐、上等鱼露和味精,继续再槌15分钟,随后用大缽盛装,加入方鱼末、白肉粒和味精,拌匀,用手使劲搅挞,至肉浆粘手不掉下为止,然后用手抓肉浆,握紧拳挤成丸,用羹匙掏进温水盆里,再用慢火煮丸约8分钟,捞起牛肉丸。食时用原汤和牛肉丸下锅煮至初沸(煮时水不能太沸,否则牛肉丸不爽滑),加入适量味精、芝麻油、胡椒粉和芹菜粒,配上沙茶酱或辣椒酱佐食。
粿条乃潮汕地区特产,是河粉的另一种版本
潮人对于凡是用米粉、面粉、薯粉等经过加工制成的食品,都称“粿”。此如萝葡糕,潮人叫做“菜头粿”(菜头是萝卜的潮语别名),年糕叫做“甜粿”,面包叫“面粿”松糕叫“松粿”。而用米粉蒸成薄片切成条状的叫做“粿条”,所以潮语的所谓粿,实际就是别处所称的糕,但包括的范围又不单纯是“糕”。采用米、麦以及其他杂粮所制成的副食品称为“粿”的,除了潮属各县之外,闽南、海陆丰等地也是如此称谓的。至于香港一些餐室的所谓“贵刁”,实质也是潮语“粿条”的译音。在南洋做粿条生意的,都是华侨,它的制法根本和福建、潮州的相同,不过多加上些咖喱粉而已。这种小食,大概也为当地人士所喜爱,所以粿条也为当地人所熟识。香港餐室又从那里音译过来,名为“贵刁”。有的还郑重其事,加上“秘制”、“马来食品”等等字楼,实在却算不了什么“秘”。而所谓马来食品,不外是潮州粿条的马来化罢了。
福合埕的牛肉丸粿条,十分正中。三不五时就要去他家“撮一顿”。牛肉丸超级“有弹性”,一咬下去即有汁水爆出,配合“特制”的沙茶酱,味道“真系正啊”。牛肉炒粿条也要“赞”,芥兰“爽脆”,牛肉“嫩”而“入味”,番茄“酸甜绵软”。冬天的话就“一家大小”吃个牛肉火锅,“热腾腾的”,感觉真棒。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