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玉芙蓉

家乡区县: 阳江阳春市

朔风响,蟹脚痒,壳青肚白膏泛黄。进入冬季,螃蟹便不愿埋在水底,一只只开始张牙舞爪横行霸道往埂上爬了。这时也是吃蟹的时节。

现在人吃螃蟹变成了一种时尚,一种享受,一种高档消费。记得小时候,尽管食不果腹,人们还是不太喜欢吃螃蟹,一是因为螃蟹属凉物性寒,吃了容易伤身体。二是吃螃蟹费工夫,最适合吃蟹之时又逢秋收秋种大忙,没有闲空来细嚼慢咽,有时间还不如睡一觉。三是那时螃蟹遍地爬行,还是野生的,并不稀罕。我也不怎么吃螃蟹,原因是小时候吃过螃蟹的苦头,手指脚趾都被它的大钳子夹破过,我怕它。 鲁迅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英雄。我以为就是不怕它,敢吃它,就是英雄,后来才知道这话里还有更深的意思。

                                            

关于第一个吃螃蟹人的传说民间有很多,爷爷告诉我的版本,说第一个吃蟹的人是明朝正德年间的武宗皇帝朱厚照,给他吃螃蟹的人是江南民女,也叫李凤姐,和梅陇镇上的李凤姐同名同姓,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人。当时他也不是吃的整个螃蟹,而仅仅是里面的膏黄。据说一年初冬正德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在一湖边小酒店里投宿,见店主李凤姐风姿绰约貌若天仙,便故意与她挑逗搭讪,要她拿出店里的特色菜肴。李凤姐酒店有道远近闻名的特色菜叫咸鸭蛋黄炒豆腐。此时店里的咸鸭蛋已经用完,不能做这道菜。正德皇帝自然不肯罢休,借酒发飙,没有也要变出来。无奈何,李凤姐灵机一动看到刚刚湖里捉上来的螃蟹,随手抓了几只放进锅里煮熟,取出蟹黄代替蛋黄,炒了盘盗版的蛋黄炒豆腐,端到正德皇帝面前。皇帝一看,豆腐白嫩,蟹黄晶莹,不由吟诗道:“面面虚堂水照空,天然一朶玉芙蓉。”再尝一口,感觉酥松,咸中带鲜,别具风味,又吟道:“太平天子朝迎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李凤姐见皇帝眉飞色舞,知道是与她调情,忙躲到一旁。皇帝一把拉住问这菜叫啥名。李凤姐说,叫、叫蛋黄炒豆腐。皇帝“啪”一拍桌子,站了起来,说不行!李凤姐吓了一跳,以为皇帝发现了破绽。要知道当时螃蟹是没人吃的东西,做生意的人家是不可以拿蟹黄以假乱真冒充蛋黄欺骗客人的。

谁知皇帝接着哈哈一乐,说,我是看这豆腐像你,如玉芙蓉,这蛋黄呢,像细砂一样,就像我,我姓朱,叫朱砂,这道菜,应该叫,叫朱砂玉芙蓉……

至于后来正德皇帝是如何向李凤姐表露了天子的身份和对凤姐的渴慕之情,还封李凤姐做了“嬉耍宫妃”等等,那都是《游龙戏凤》戏里的事情。反正,朱砂玉芙蓉这道菜,从此就流传了下来。同时,吃螃蟹也盛行起来。《明宫史》就记载当时皇宫里吃蟹的情景:“凡宫眷内臣吃蟹,活洗净,用蒲色蒸熟,五六成群,攒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脐盖,细细用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或剔蟹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

现在江南人做朱砂玉芙蓉,反而加蟹黄的少了,一般是蛋黄,毕竟蟹黄金贵。所以蟹黄多的母蟹价钱总要比公蟹贵得多。而家常的朱砂玉芙蓉做法也比较简单,往往在豆腐里还加进蟹腿肉,增加豆腐的韧性和鲜美。蟹腿肉是既活又嫩的。我们老家在湖边上,湖边人取蟹腿肉先将蟹腿从蟹身上搬下来。搬蟹腿也有技巧,抓住爪子朝背壳的方向摁断,蟹腿根部的蟹肉就会拉出来。如果朝蟹的腹部摁,蟹腿就会在腿关节处折断,根部的一块嫩肉就不能拉出来,而留在躯壳里丢掉了。蟹黄和蟹壳里的肉好取,就是活蟹蒸熟了一切两半,用专门的工具,或者牙签剔出来。豆腐切成块,放入沸水锅先焯一遍水,尔后倒出待用,空锅加清油,烧至半成热后加入蟹肉蟹黄煸一下,再添适量的葱姜汁和料酒,加入白汤、盐、胡椒粉和味精,烧开再加入姜末,这样可中和螃蟹性寒。接着调文火继续烧一会儿,勾芡,洒上香油,即可将明代的佳肴,穿越成一道现代版的朱砂玉芙蓉来了。

有壳不怕下雨天(2015-05-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