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藏区政教合一的世袭土司制度起源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明正德三年(1508),第五代土司旺秀进京朝见明武宗,赐姓杨,自此历代土司沿用汉姓。杨积庆是管辖卓尼的第19代土司,有“卓尼王”之称。从长江先生的描述可以看出,杨土司是藏区一个少见的“摩登人物”,他聪敏过人,幼习汉书,接受汉文化濡染;虽足未出甘肃境,但经常读报,对国内政局和中日关系事件,知之甚详;对国民党官员惯于愚弄欺压藏人的做法亦深为不满。此外杨土司喜好接待前来卓尼的外国考察家和传教士等,这些交往也扩大了杨土司的眼界。事实上,红军在长征路上遇到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中,就其政治眼光、个人素质与思想倾向而言,杨土司这样的优秀人物应属凤毛麟角。
红军当时正艰苦转战于川北一带,处境十分困难,去向未明。长江先生在有关红军长征军事形势的分析中指出,对红军最有利的出路,是“以甘肃西南境之夏河、临潭、岷县、西固为目标,进入洮河与大夏河流域”,因这一带有充足的粮食和其他资源可作补充,“设洮夏两河如被突破”,“则中国之国际与国内局势,将发生根本影响”。并断言“此种重大的军事变化,最多不出一个月之内,即将具体表现”。随后的历史果然证实了他的判断的准确性:红军在9月12日突入甘南迭部地区,踏入杨土司的领地,并召开了著名的“俄界会议”,确定了红军应坚持向北进军的战略,在川陕甘建立根据地。而进入藏区的红军此时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实际上许多红军战士久经鏖战,备受煎熬,衣食无着,已经饥疲欲倒。杨土司对红军态度如何决断,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红军北上行动的成败。
杨土司在红军过境时,非但没有命令藏兵阻击拦截,反而在红军17日攻打腊子口之前,密令调走守卫其自家粮仓崔古仓的士兵,有意地给红军开放了这个存有二三十万斤粮食的粮仓。15日红军到达崔谷仓时,顺利取出这批宝贵的粮食,从而得以修整补充。杨土司的义举对中央红军突破腊子口,最终胜利进入陕北根据地,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1936年8月5日当红二、四方面军也进入卓尼地界时,杨土司同样打开粮仓给予了配合支援。对于红军过境后流落在卓尼藏区的200余名红军战士,杨土司出以仁义之手,给予搭救和安置。在当时国共内战正在激烈进行,杨土司这样做无疑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的。杨先生介绍说,就在红军过境后不久,当地军阀鲁大昌向上司状告杨土司“私通共匪”等一系列“罪行”,并于9月24日晚,勾结杨土司手下一名团长作内应,发动叛乱冲入土司衙门抢劫杀人,杨积庆土司及长子杨琨、长媳、孙女等家人一起遇害,只有6岁的次子杨复兴藏在棉被里未被发现而幸免于难。杨积庆土司之子杨复兴就是杨正先生的父亲。根据杨成武、肖华、黄火青等老红军提供的有关亲笔证明材料并经民政部正式调查认定,杨积庆土司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